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可否把更多主角留给中年演员?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可否把更多主角留给中年演员?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10-12 17: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副主任 闫 伟

  自从年轻的流量明星在剧集创作生产中占据了话语权,主角的位置上就很难见到中年演员的身影了。这背后其实是资本逻辑对艺术逻辑的挤占。非良性的剧集生产链和粉丝文化,让演员的流量几乎成了决定作品商业价值的唯一标准,于是,很多剧对于主角的选择便唯流量是从,但同时,要在演技和质感上撑起整部戏,又不得不用一众资深演员做陪衬。从古装剧到年代剧,再到现代剧,此种现象屡见不鲜,在演技上形成一种倒金字塔式的畸形结构。

  那些走悬浮架空、甜宠虐恋路线的偶像剧自不待言,即便是较为严肃的现实题材大制作也很难摆脱这样的潜规则,如近几年有两部广受关注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涉案剧,其中绝大多数配角演员的表演都可圈可点,但制作方出于市场考虑植入的“流量男主”,均成了各自作品的品质短板,本来可以收获更多好评的剧集,因为个别演员的“尬演”而遭到吐槽乃至弃剧,可谓得不偿失。如此流量明星主角和中年戏骨配角的关系,其实是相互损耗的。剧方的意图是让戏骨为作品压阵,但不可避免的是,同时也把流量明星本就捉襟见肘的演技反衬得更加难以直视,尤其是同场对戏的时候,更是一种碾压式的对比。

  演员在一部剧中的重要性在于,其是作品主题和故事的终端性载体,其表现的是非优劣,不仅关系到所饰人物是否能立得住,也关系着作品其他方面是否能得到最优化展现。近期的几部热播剧《乔家的儿女》《刘墉追案》《双探》等,虽然也有各种瑕疵,但难得的是何冰、刘钧、刘琳、段奕宏、张国强等中年演员在剧中都有充分的表现空间,在演员阵容和演技呈现上和谐均衡、没有明显软肋,因此,作品在表演品质乃至整体审美质感上显得圆润且饱满。

  近些年,中年演员在剧集主角位置上的集体性缺席,本质上是合理规则在行业运行中的缺席。不打破唯流量的行业标准、不改变以流量明星为中心的演员配置,不仅难以为演员职业树立正确的价值标杆,也难以让国产剧集实现质的提升。当然,某些长期形成的“游戏规则”实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将其彻底扭转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但这并不是业内人士安于现状、任其恣肆的理由,破旧立新需要点滴之力汇聚而成的行业共识。

  应该认识到,任何一部剧集都是为所有观众创作的,而不是为某家粉丝定制的。对于在演技上差距较大的年轻演员,当然应该给其发展进步的空间,但可否在演技磨练成熟之前先远离最核心角色?剧集当然应该塑造年轻形象、争取年轻观众,但可否也为中年实力演员多量身定做一些男主女主?

  话说回来,凡事都不可一概而论。新生代演员易烊千玺在电影《长津湖》《少年的你》和剧作《长安十二时辰》等作品中的表现颇见功力,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而某些成名之后以“大佬”自居的中年演员,声望资源有了,江湖地位有了,浮躁膨胀的心态也随之有了,在业务上不思进取却又在热度上不甘寂寞,一边吃老本儿,一边想着怎么把老本儿使出花样来,所以具有扭曲倾向的表演变得“油腻”了——一旦油了,也就让人腻了。

  究其本质,演员是一种与艺术创造相关的严肃的职业,不能由于曝光率高的职业属性而演变成一种名利工具或商业载体。尤其是一部剧中的主要演员,其表演能力的高下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成败优劣,从某种角度而言,表演塌了,作品也就塌了。因而,当务之急是让演员职业回归正位,让对演员的评价回归正道。一个演员的重量,只能由其塑造过的角色和参与过的作品的质量决定,而非其他与之无关的因素。(闫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纪录片《曹俊》:华彩绽放 丹青无际

  • 刘上生:曹雪芹的“隐秀”之笔——品味《会芳园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