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他的音乐,永远在诉说大写的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他的音乐,永远在诉说大写的人

来源:解放日报2021-10-29 09: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庄加逊

  2021年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马勒逝世110周年。

  百余年来,他的作品不断被纪念、演绎、聆听,甚至成为一些电影中的灵魂。

  马勒曾说:“音乐应当像一个宇宙。”事实上,他的每一部交响曲里都住着一位英雄般的旅行者,他的音乐永远在诉说一个大写的人。

  聆听马勒,就是聆听你自己

  马勒出生于1860年,逝世于1911年。每隔一个10年,音乐界都会轰轰烈烈地纪念他、聆听他、演绎他。这一针十年之约的“强心剂”似乎总在提醒我们:往昔与现代之间,音乐与其他领域间总有可以走出广阔天地的可能,音乐的生命在不断出走与回归的时空轮回中生发意义与价值,这场旅行代代相承;而艺术最终的意义是回到人、人性,以及关乎人的思考与关怀。

  近100年来,大众的音乐品位在悄然改变,古典音乐中分野清晰的对抗性逐渐被复杂性所取代,人们不断挑战视听的边界,沉迷于更繁复更抽象的声响世界,这恰恰是马勒擅长的,一场复一场的“马勒复兴”轮番登场。从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马勒的作品一直是音乐会曲目的主流,不仅逢周年就有一次长达两年的“庆典马拉松”,大量的唱片、论著、讲座、纪录片,将马勒的形象与音乐渗透进大众文化领域。

  最为人熟知的,要数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执导的电影《魂断威尼斯》,原作者托马斯·曼正是以马勒为原型塑造了男主角,而马勒《第五交响曲》中的小柔板几乎是电影灵魂般的存在。从1990年到2010年间,全世界至少有超过20部电影使用马勒的作品作为配乐,比如伍迪·艾伦《贤伉俪》中的马勒《第九交响曲》、阿方索·卡隆《人类之子》中的马勒的《亡儿悼歌》。马勒还尤为适合启发史诗类电影,比如约翰·威廉姆斯为《星球大战》所作的配乐,马勒的音乐是其成功背后的关键。就连哈利·波特骑上飞天扫帚直冲入云霄的瞬间,身后响起的也是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复活)》。

  从马勒出生到逝世的“00”到“01”仿佛是一个隐喻,一个立于0与1之间的人,恰如指挥家伯恩斯坦所说:“他是一个跨在1900年分界线上的巨人”。0与1完美地契合他的气质脾性,连同他的观点与音乐。笔者曾有过一个有些荒谬的联想:0与1是计算机语言最原始的代码,各种排列组合的编码可以表示丰富多样的含义,但最终只是0与1的问题——生与死或者说爱与死,得到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它还可以代表一种重复,01010101……永无止境的循环往复,生命不断地回到原点。对个体而言,这是一种宿命,但也可以走出一种升华。或许在某种意义上,马勒的音乐语言与主导我们这个时代的计算机语言有某些运作机制上的共通之处,它可以被我们的碎片化语言叠加、共生、发展。

  于是,我们与马勒之间有了更多的联结与共鸣。马勒音乐中的反讽、黑色幽默、荒诞、孤寂、矛盾纠结、疏离异化,不就是许多人正在经历的吗?如乐评家莱布雷希特在《为什么是马勒》中所说:“马勒是一位属于我们时代的音乐家,他从不属于他所在的时代。聆听马勒就是聆听你自己。”

  一个人的奥德赛之旅

  马勒说:“音乐应当像一个宇宙。”而事实上,他的每一部交响曲里都住着一位英雄般的旅行者,若是把这10部交响曲外加《大地之歌》视作一个整体来审视,它们仿佛串成了一场与生死相舞的奥德赛之旅。

  《第一交响曲》至《第四交响曲》是故事的开篇:一位少年为了躲避家中死亡的阴影逃进山林,在山林中,他聆听自己的使命,而后决定去旅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故土与声音,描绘自己的宇宙。

  《第五交响曲》到《第七交响曲》,他来到了生命最志得意满的时刻。他青云直上,抵达全欧洲最高的音乐山巅,娶了维也纳最美丽的姑娘。可阴影如影随形,他带着卑微出身的惴惴不安,连同改造旧世界坚如磐石的决心,不曾有一刻懈怠。他总担心有朝一日,这一切将被上天夺回。

  《第八交响曲》与《大地之歌》则是戏剧性的急转直下。失去孩子、失去健康,失去维也纳,最后失去妻子的爱,他主动卸任,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一路行至山谷,开始又一轮的流浪。在异国他乡,他听到了生命中的最强音,迟来的认可如一场秋兴,但生命已步入秋意,他焦急地算着自己还剩多少时间。

  《第九交响曲》与《第十交响曲》来到了故事的结局:他最终承认自己的羸弱与身为人的局限,接纳永恒的孤独,生命注定要走向衰竭,但似乎又不甘心,于是作出了最后一击,又一次出发。这一次,他没有回来,没有答案。

  马勒的作品中总有一些不变的元素,相当于音乐里的动机——死亡、孤独、山林与宇宙。这些动机在马勒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以及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里程都被反复琢磨,他正看、反看、左看、右看,有时候他藏在自我里偷偷往外看,有时候又跳出来,以第三者的眼光来审视自我。同样的动机每一次都呈现出不一样的表情。

  对生与死的思考是马勒作品的核心内涵,从《第一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贯穿到最后的《第十交响曲》。尽管马勒音乐中的许多意象似乎纯粹在呈现死亡,但由于其音乐强调思辨性,所以他的观点表达都是基于矛盾与对立的原则展开,写“死”即写“生”。这种矛盾性源自他的原生家庭环境、犹太人母语——意第绪语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不太明确的地方归属感等。在马勒的音乐中,生命必逝的警示时不时地出现,但他并不是走向无意义的悲凉,而是带着铿锵的力量向死而生。带着这种动机,这位英雄永远在出发,他一遍遍考问生死的意义,也在四时轮回中,从少年走向盛年,一路来到晚年。

  却道天凉好个秋

  在生命临近终结之际,马勒终于在《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迎来了期盼中的逆转,但作品中依然有对死亡的回望。他在音乐中先是描述了三个层面的死亡,在末乐章为我们奉上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曲赞歌,祈祷在那个一切即将分崩离析的世纪里,重建生命与信仰,也可以理解为他留给我们的爱意、善意与祝福。

  在末乐章的最后一页,马勒写下了最接近死亡体验的音符,每一个聆听者都行走在这向死而生的路上。这里的“死亡书写”包含太多层次:首先是自己生命的终结;其次是调性的死亡,对马勒而言也就意味着所熟悉和热爱的音乐本身的死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马勒预见了社会之死,更确切地说是某种文化信仰的终结。马勒在乐谱上标注了“极慢板”,这是音乐速度术语里最慢的一种。这段极慢的音乐仿佛被施了定身术,每一缕声音都分崩离析。马勒在乐谱的最后一小节标注了“逐渐淡出”,这种标注相当暧昧,对于乐器演奏的要求也不精确。每一位听众必须自己决定如何解读。于是乎,它化身为可以被无限延续、传递的动人尾声,凝固的瞬间,仅剩下沉寂。

  《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关于生与死的交响曲。听者沉默不语,但是有很多话如鲠在喉,恰似辛弃疾那句: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当然,我们可以从马勒自己的人生境遇中挖掘出很多背景信息与言外之意,但实际上,如果马勒只是写了他自己,那么一定不可能如此动人。他的音乐永远在诉说一个大写的人,而人最终都要在死亡面前经历考问,问自己是否生得其所,是否不枉活着。

  马勒将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融在音乐里,无论是愤怒、感伤还是不甘。他早已跳出自己的痛苦,在更高层面的意义上以诗性的音乐语言描述一种唯有经历生死才有的优美。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在写给妻子的信中如此描述《第九交响曲》的结尾:“一种屈服——然而,他的眼始终望向‘另一个彼岸’”。100年前的马勒用他的音乐给了我们一种观看自己的可能,或许我们可以有出路。此时此境,是对世间所有辛苦旅程的慰藉。(庄加逊)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