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长安》:一部共和国军工的“创业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长安》:一部共和国军工的“创业史”

来源:陕西日报2021-11-01 09: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柏桦

  “‘长安’,是历史、是地理,更是期望与祝福,是使命与承担。这部书所写的,就是‘长安’的精神,是新中国初创年代、火红岁月里,一代人对山河、对人民、对国家民族的承担奉献,是中国社会主义重工业的‘创业史’。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重工业的‘创业史’,同时也在当代史的背景下重新讲述着我们伟大祖国社稷干城的永恒故事。”

  《长安》封皮。

  近日,作家阿莹的军工题材长篇小说《长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前,先后被《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21年第3期)、《人民文学》(2021年第9期)节选发表,并入选中宣部2021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是我省2021年唯一一部入选作品。该书正式出版之际,被蒋子龙、贾平凹、李敬泽、吴义勤等评论家、作家联袂推荐,李敬泽郑重地为之写下了这段推荐语,称之为“中国社会主义重工业的‘创业史’”。这本书究竟有着怎样让人为之动容的历史真实与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安》,去探索这片当代文学书写的处女地。

  一部共和国重工业的“创业史”

  小说《长安》以近50万字的篇幅和30年的历史跨度,讲述了1949年至1978年我国第一代军工企业的建设历程,全面立体地反映了中国军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小说通过忽大年、黄老虎、忽小月、黑妞等众多典型人物的人生际遇和情感纠缠,生动形象地写出中国军工企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迎难而上和特殊贡献,写出了这个特殊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辛探索,再现了新中国火热的奋斗岁月。这是为一代建设者画像立传的现实主义作品。

  《长安》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现代军事工业起步之际为时间开端,在军工厂大院——长安机械厂的工作生活空间中,通过小说主要人物忽大年从战场转战共和国第一代军工厂担任厂长,冒着生命危险拆弹,顶着被撤职的压力以及牺牲了妻子和妹妹的各种痛苦,坚持上阵指挥为共和国制造尖端武器的故事主线,勾勒出一群走过血染的战场、经过时代的摔打依然矢志用生命和热血捍卫国家安全的新中国军工人的人生轨迹。

  作为一部讲述新中国军事工业发展史的作品,作者将人物置身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极为复杂的大背景下,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脉络和国际关系的框架中,将中苏关系、中印边境冲突、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折射在人物生活和命运发展之中,体现了新中国军事工业起步发展的艰难与不易。通过金门炮战、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三次战争的明线讲述,揭示、反思了悲惨壮烈的战争真相,阐明了新中国军工事业发展的必然逻辑和重要性——为了减少流血牺牲,为了避免战争,为了国家能够长治久安,为了人民能够幸福生活。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长安》里,他们是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研发新技术的“长安人”,他们是万千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军工人,他们是无数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军人、为建设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而默默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这部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军工人的精神品质的揭示。”评论家贺邵俊评价《长安》说,“我从中读出了‘国家意识’,尽管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这个词,但小说中的军工人,都在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他们内心充溢着的‘国家意识’。”“《长安》从一定程度上为开掘国有企业这一文学资源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用文字为军工人立碑

  “军事工业从来都是尖端科技的首选之技,是大国重器的诞生之地,我国几代军工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默默无闻地劳作着拼搏着,形成了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勇于奉献的军工精神,为共和国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章,是共和国名副其实的脊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的生活总是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在文学艺术的舞台上几乎看不到军工人的形象,其实他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与普通人一样有痛苦也有悲伤,他们也与共和国一样,沐浴过建设的热浪,经历过前进的磨难,也获得过成功的喝彩。正是军工人忘我地奉献,我国的国防事业才能不断突飞猛进,我军才能成为当今世界一支不可轻视的正义之师!”作者阿莹在小说《后记》中讲述了自己的创作初衷,“把军工人呈现到文学舞台上是我始终的梦想!”

  为了找到更加贴近生活、真实鲜活的艺术形象,创作之初,作者对几十份军工人的档案、数十年的报纸文献资料和多家军工企业的发展史进行了悉心研读。2017年,作者开始创作并于当年完成20多万字的初稿。在历时4年、10余稿的反复修改打磨后,《长安》率先在《当代·长篇小说选刊》《人民文学》上与读者见面,后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让这些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军工人形象在文学舞台上得以呈现。

  作为工业题材小说,作为我国工业题材小说中前所未有的军工题材小说,作者并未过多地描述专业层面的故事,而是紧紧抓住人物在工厂大院里的命运来铺排,将国家和民族的每一次起落投射在人物命运的兴衰起伏之中,让工厂大院里的喜怒哀乐具有更为深刻的时代烙印。与此同时,作者将政治因素与时代特征融入事件的肌理里,表现在具体的工作进程中,一步一步完成小说人物的人格塑造,使之站立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打破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贯穿到底的传统写法,从一个个人物的视角展开,通过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情感语调让读者收获不同的阅读感受和情感冲击,从而沿着人物的思想去感受每个人物的情感脉络,走进人物内心世界。这让小说形成了强大的艺术张力,塑造出一个个复杂而又真实、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并在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命运抉择中呈现战争、时代、政治等因素对人物成长发展的巨大影响。这种写法不仅是阿莹对自己文学创作的一次突破,也是《长安》对当代工业题材小说的一个突破。

  《长安》用近50万字的体量和几十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命运写就一部鲜为人知的新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史,刻画出当代文学舞台上的第一组军工人群像,用文字为军工人树起一座独属于他们的丰碑。“难得一见的神秘的军事工业场景,不可多得的各色文学人物及他们的故事:炮火连天下的爱恨交加,大山深处的世俗争斗……交织成一个时代的传奇。好读,耐读,不可不读。”作家蒋子龙如是评价。

  让军工精神绽放出新光芒

  20多年军工企业的生活工作经历,让作家阿莹有着深深的军工情结和源自心底深处对于表达军工人这个特殊群体生命轨迹、精神历程的渴望。其实早在1989年,他的短篇小说集《惶惑》出版时,这种渴望就已经显露。

  《惶惑》创作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蓬勃进行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们,怀揣着破旧立新、改变自我的激情,从封闭走向开放。在传统与现代的冲撞之时,整个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身处军工企业之中的作者敏锐地感受到了改革给普通百姓与社会带来的冲击、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改变,便以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勾勒出改革开放带给经济社会、军工企业的机遇与变革,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们观念的转变和种种前所未有的社会现象。

  《惶惑》出版后,阿莹萌生出创作长篇小说的念头,但繁重的工作最终让他放弃了这个想法。此后,他以散文、戏剧创作为主,相继推出报告文学《中国9910行动》,散文集《俄罗斯日记》《旅途慌忙》《大秦之道》《饺子啊饺子》《绿地》,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大明宫赋》,画论集《长安笔墨》,话剧《秦岭深处》,秦腔剧《李白在长安》,实景剧《出师表》等。

  他的多篇作品被收入多种全国年度选集和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并斩获众多国家级重要奖项。其中,散文集《俄罗斯日记》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和俄罗斯契诃夫文学奖,散文《饺子啊饺子》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报告文学《中国9910行动》获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奖,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获第九届国家文华大奖特别奖、优秀编剧奖和第二十届曹禺戏剧文学奖,话剧《秦岭深处》获第三十一届田汉戏剧奖一等奖。

  在多年的持续创作中,阿莹深谙“写作就该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的真谛。当他的工作内容再一次与企业有了关联,完成夙愿,创作一部书写英雄史、记录军工人、展现军工精神的长篇小说的想法再度萌生。自2017年开始,阿莹将创作重心放在这部小说上,每天在工作之余进行写作,经过4年的写作和不断修改,这部被寄予了“长治久安”美好祝愿的作品终于完成。《长安》也因此而得名。

  《长安》一经面世,就受到多位评论家、作家的高度评价。因为《长安》所展示给读者的,不仅是新中国军工领域热血沸腾的奋斗岁月,中国文学画廊里的第一组军工人群像,工业题材小说创作的崭新经验和方向,还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精益求精、勇于奉献的军工精神。而这也正是中国能够崛起、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柏桦)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