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寻找突围与新诗之路

来源:深圳特区报2021-11-02 10: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高建平

  王钻清先生著有一本谈诗的书(《诗性大时空——创文谈艺录》),让我写几句。我爱读诗,但很少谈诗。原因在于,诗不好谈,可说的太多,又太少。说太多,是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一部长长的诗史。新诗如果从1920年胡适的《尝试集》,1921年郭沫若的《女神》出版开始,也有了百年的历史。并且新诗更新换代快,到今天有了多少代了?很难计算,有各种说法。诗坛很热闹,诗人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我做美学研究,有时也关注一些艺术界的情况。在20世纪的艺术界,有一个现象,即艺术与美的分离。过去,艺术是表现美,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要比生活更高、更典型、更美。当然,这里的美,也不仅是狭义的美,也包括崇高、滑稽等各种审美范畴,甚至包括各种构成感性刺激的美的对象。绘画可以画丑与怪,音乐可以刺耳不谐和,戏剧可以阴森恐怖。但是,后现代艺术追求对这一切的超越,不仅超越美,而且超越一切感性特征。艺术之所以是艺术,不再是由于它的美,与感性的刺激无关,正像杜尚的《泉》与它的光泽和造型无关,约翰·凯奇的《4分33秒》与音乐的节奏与旋律无关一样。这是一种艺术与美的分离。所谓“艺术的终结”,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不再进步了,怎么都行,失去了发展方向。诗歌也受着这种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与造型艺术有着平行的关系。艺术与美分离了,诗也与美分离了。

  后现代主义诗歌是一种什么样的诗歌?与现代主义的诗歌有什么区别?就在于这种诗与美的分离。然而,所谓的“后现代”并不是一个时代,而只是一种运动。“后现代”与对这种“后现代”超越同时出现。艺术与美的分离,使艺术家们感到困惑,面临挑战。他们想模仿,却无法模仿。康德说,艺术不遵循规则,而是创立规则。于是,模仿的念头一起,即已沦落。当下的诗歌状态亦是如此。诗歌面临困境,于是要突围。钻清看到了这一点,将此命名为“无序的突围”。比起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来说,诗歌对这种后现代的精神气氛更加敏感,也更能体现这种当代的艺术趋势。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在口传时代,其他的文学样式尚未出现之时,就已经有了诗。荷马有两大史诗,世界上许多民族有史诗,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史诗。汉族虽然没有留下史诗,但也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上古时起就讲求诗教,把诗放在文明教育的中心位置。文字的出现,书写用的纸和笔的进化,印刷的出现,现代印刷业的大发展,直到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诗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一媒介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诗,从行吟诗人讲述的诗,到供阅读吟诵的诗,到成为学习文本的诗,构成了辉煌灿烂的诗史,但从另一方面说,媒介的发展本身却更有利于叙事性的文学的发展。进化了的媒介使传达变得便利,叙事就逐渐取代抒情,而诗歌被挤到一边,被边缘化。也许,正是这种边缘化,造就了诗歌的纯粹性的追求,使它与艺术发展大趋势同步,成为美学的风向标。

  新诗在“无序的突围”之后,将走向何方?当代美学家们在谈论艺术时,有一个共识:艺术终结以后,还会回归。艺术与美分离以后,还会重新结合。同样,诗歌也会是如此。诗歌还是要追求情感、意象、节奏和韵律,突围后还是要有新的美学建树。超越美学的美学,就是指这种新的追求。钻清认为,所有的新诗的实验都是失败的,这一点我不赞成。新诗向何处去,有人说,从中国古诗和外国诗汲取营养,有人说,从民歌汲取营养,还有人说,从流行歌曲汲取营养,这些都对。衡量任何一种诗歌创作上的努力是否成功,不能以它是否全部达到其目的为标准,而应以它是否已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新诗的发展变化为标准。那种认为新诗不成功,理由是没有达到诗歌曾经有过的那种普及,这个要求太高。新诗还是有成绩的,只能在已经达到的地方往前走。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新诗不如旧诗,还不如继续做旧诗。那是没有脑子的提法。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在白话文通行一百年的今天,过去是回不去的。用毛与皮的关系比喻,诗只是毛,要长在语言这张皮上。诗歌的语言可以与口语有一定的距离,但诗歌的语言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口语中生长出来。

  在种种“突围”之中,钻清所追求的大时空诗(已正式出版《大时空诗》和《敲响自然的骨头》),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这种诗与以往的诗不同,在我们读起来,有一种新异感。其实,这种诗也有着自己的传统。屈原写了许多优美的诗,但他的一首《天问》,在他的诗中是另类,有其独特的价值。“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屈原的追问,代表着一种对上下古今,天地万象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知识之母,而他的追问,是那个时代的人对自己所处的时空在精神上的超越。在中国新诗开端之际,郭沫若也作了一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一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他呼唤“力”。海上的奇观引发他的思考,而他所要表达的则是,诗要有一种“力”来破坏,来创造。

  带着这样眼光,我们来读王钻清的“大时空诗”。科学的术语,人类步入太空时代的感受,能不能入诗?在“天问一号”飞向太空去问天,在火星上行走之时,当“神舟十二号”入驻“天和空间站”,宇航员出舱行走,真正实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之时,我们的时空观会不会随之改变,从而使我们对这种“大时空”的观念产生亲和感?我们读到,“或许我们的心灵连接地球里的钻石/连接人与人或人与物或物与物的语音/直通万物互联网,穿越多种生态园/让所有的神思冥想都来编织大生态系统”(王钻清《未来启示录》)。钻清是在做这方面的努力。这是他的“突围”。

  诗似乎与风花雪月一类的现象有着天然的联系,仿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类精微的感受才是诗的感受。日积月累,银河、北斗、织女和牛郎,这些天上的星辰也已经诗化了,能激发我们的诗情。但是,太空船、外星人、黑洞,这些词没有温度,还是冰冷的科学术语。钻清要用诗带给这些术语以温度,将它们焐热,使他们入诗,这个努力不容易,要费很大的力气,但这么做是值得的。反过来说,也希望这些术语的引入,会给新诗带来一些新的气象。(高建平)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