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别被“精彩”废掉,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别被“精彩”废掉,忍受枯燥是一种筛选机制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11-03 09:4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曹林

  看学者刘擎一篇文章,谈到“忍受枯燥”这种能力,特别有道理,他说,如果同学们在娱乐文化的背景下成长,他们能忍耐一个没有笑点,没有兴奋,没有生动言谈方式的时间非常短。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在下降,手机上短平快的东西破坏了深度阅读的能力。我们的大学模式是建立在20世纪中叶的文化环境里,假设你能专心致志地读书,能够忍受表面上枯燥但实际上有深度的内容,肯定很有收获。但现在整个文化环境改变了,年轻人对“枯燥”的忍受力非常低。

  确实,生活在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学习知识的能力。人们热爱爆梗、段子、金句、笑点,生动、抖包袱的感官刺激。习惯被消耗自己时间的娱乐文化所喂养,学习感官已经钝化,进入不了越过枯燥门槛而深度学习的境界。学习越来越依赖如社会学家伯格曼所说的各种装置范式,这些阅读装置以友好而人性化的方式帮你消除各种“枯燥”,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植入笑点,人人面前一台可供随时切换的电脑。这些让你从枯燥中解放的学习装置,实际上已经不是学习,而让学习成为一种信息消费的景观。这种“学习景观”生产着让人躁动和焦虑的欲望,而不是用厚重的知识思想去驯服欲望,并让人安静下来。

  能真正滋养一个人的事,往往都带着某种枯燥,需要学习者忍受,投入深度注意力去穿透抽象。写作的开始,是枯燥的。阅读一本经典,是枯燥的。深刻的课堂,是枯燥的。创新创造的过程,往往也是枯燥的。枯燥是一个门槛,为不学无术、浮躁者、消遣者设置的障碍,越过这个门槛,沉浸其中,才能慢慢获得愉悦。精彩,不是一个“被动获得”的结论,不是让别人给你喂养,一下子就提起你的兴趣,而是在孤独静观、克服枯燥后先涩后畅,在读懂读通,习得新知,打通困惑后所获得的知识愉悦感。很多人特别喜欢那种无须自己投入多少理解力的“精彩”,上来就是高潮,开口就是金句,那只是娱乐和商业对你的消耗,而不是可沉淀、可致知的思想。

  写作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常有学生跟我说,我为什么不写,因为没有灵感,等有灵感的时候再动笔。我说,哪能这么被动等灵感?你得现在就思考和动笔。开始肯定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我的经验是,克服了开始30分钟的枯燥,逼着自己动笔,想着想着,就进入状态并找到灵感了。一气呵成,很少是那种一开始就有写作冲动的,而是在克服开始那30分钟的枯燥过程酝酿出来的。伟大的记者李普曼一生创作1000余万字,这需要克服枯燥的强大意志。李普曼初出道时,他的老师威廉·詹姆斯就教育他对自己要有所强制:一个作家每天至少要写1000字的东西,不管他是否愿意,甚至不管他有无东西要写。

  阅读是一件需要忍受枯燥的事。你要有耐心让自己慢下来,坐得住冷板凳,忍得了枯燥晦涩,去获得这个阅读资格,而不是看一两页就轻易扔一边。再深奥难读的书,克服了前30页的阅读痛苦,坚持一小时慢慢读进去了。前30页往往是作者设的障碍和门槛,一个优秀的作者也是在寻找优秀的读者,绝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糟蹋。很多人的问题在于,容易被书的标题吸引,却连30分钟的耐心都没有。那些让人很舒服、不断点头的轻松阅读,往往是重复你既有认知的无效阅读,要想获得认知增量,需要艰难的“入境”,需要烧脑的坚硬阅读。

  上一门好课也是需要忍受枯燥的。常听学生说,某某课是好课,老师善于讲段子;某某课太枯燥,全是抽象的概念和艰涩的推理。我说,判断一门课的好坏,绝不能用“能不能在10分钟内吸引我”的消费者自负去判断,那是对好课的侮辱。首先要清楚,自己是不是需要这门课去完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思想?学生与老师并不是“我花钱让你教我知识”的消费关系(流行的知识付费异化了教育关系),身心投入学习过程才会有收获。

  第二要有忍受枯燥的心理准备,投入和参与进去。知识的传授本身就带着枯燥。逻辑推理,方法训练,批判性思考,需要自己琢磨、分析、深思、质疑、否定才能内化,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投喂。把课堂当成在德云社嗑着瓜子、翘着二郎腿、后仰着身子等“包袱”,那能学到什么?课堂学习应该是一个把身子往前倾、坐冷板凳、主动致知(knowing)的过程。摆脱那种听奇葩大会看脱口秀综艺的消费感,试着忍受前30分钟的枯燥,才会有所收获。

  枯燥是一个门槛,庸人越不过门槛,睡着了,或者被电脑上的综艺和手机上的段子吸引走了,谋杀了时间。优秀的人忍耐了前30分钟的枯燥,沉浸到写作、阅读和课堂之中,日积月累,就有了学霸与学渣、人才与人手的分别。所谓优秀,绝不是机巧式小聪明,背后必有强大的枯燥忍耐力,是聪明人下笨功夫,越过了枯燥并攀登到知识高处的结果。

  什么是拖延症?我在课堂上跟同学们分享过克制拖延症的方法:忍受10分钟的枯燥,就战胜了拖延。迎合你欲望的事,从无须拖延,反要考虑“延迟满足”(实际上,延迟满足也是努力忍受相对于即时满足的枯燥性)。需要拖延的事,开头往往有一定的枯燥性,让人不想动手只想往后拖,枯燥让人望而生畏。强大自律的支配下,立刻着手去做,10分钟迈过去,接受了这个事情,进入做事的“心理场”,从中享受到成就感,受到“行动正反馈”激励,停都停不下来了。

  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克服枯燥的过程。运动,学英语,坐地铁时读书而不是刷短视频,睡前读几页书而不是刷短视频,会议间隙写几段文字而不是刷短视频。有了想法立刻记下来而不是“等会儿记下来”,多个动作,动笔去记,而不是相信记性或指尖。刚开始总有点枯燥,有了近一个月的积累,回过头去看,有了受益感,进入身体本能,就成习惯了,终生受益。

  专业训练的过程,哪一个不是克服枯燥的过程?史学家桑兵说,长时间不断重复的、枯燥乏味的基础性练习,是培养兴趣逐渐变成内行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弹钢琴,学历史,读哲学,读文献写论文,写一手好字,成为专家,每一项令人景仰的成就、受到业内外肯定的专业人士的背后,都经历过常人无法忍受的枯燥。你看到的有趣好玩,那是别人专业积累之后游刃有余的从容驾驭。创新,不是脑袋一拍灵机一动,新点子就来了,那是枯燥的重复实验、头脑风暴、文献输入、失败沮丧、爬起来继续干而不断累积的产物。专业学习和训练,本身就包含着克服外行人无法忍受的枯燥、读普通人永远不会读的东西,做一般人受不了的重复训练,站到其他人的肩膀上,从而拥有了不可替代的专业资本,超越“人手”成为“人才”和“人物”。

  看看那些能成就人滋养人、在哪里都能受到推崇的好品质,多跟“忍受枯燥”相关。延迟满足、专注、自律,核心都是对枯燥的克服。勤奋,刻苦,深刻,耐心,坚强,钻研,节制,谨慎,惜时,坚毅,慎独,忍耐,适应,仔细品其中都能看到对枯燥的超越,接受和越过枯燥,才能抵达这些滋养人格和意志、让人受益终身的好品质。

  很多时候,人们对“有趣”的追求中隐含着不愿投入枯燥忍耐的沉浸过程,一下就抵达“感官的愉悦”,这是肤浅之源。所以我觉得,应该珍惜那些考验你枯燥忍耐力的挑战,警惕迎合和喂养,第一份工作最好找一个能训练你枯燥耐受力的岗位,积累从容驾驭各种挑战的资本。如今很多所谓“学习”,已经脱离了真知的求索而成为保健按摩式,营造知识得到幻觉的商业娱乐。不是让你克服枯燥去获得新知,而是迎合着你“厌恶枯燥”的惰性,把需要硬啃的知识,再生产为表面有趣却失去原质营养的“知识点”“金句”“成功学鸡汤”。这实际上不是滋养,而是娱乐工业对你的消耗,消耗了时间、金钱和意志。他们席卷金钱一笑而过,你却在傻乐中成为废人,对“精彩”刺激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枯燥忍受的阈值越来越低。

  我常跟学生讲,学习就是学习,娱乐就是娱乐,想娱乐,那就好好玩,投入地玩。学习就是学习,不要机巧地伪装,美其名曰“娱乐式学习”。读书,尽可能去读严肃的文字,经典,原著,干货,在孤独的沉浸和默读中收获新知,并通过“输出”去固化它,在克服枯燥中获得一手的、上等的知识,而不是等着别人把你当宝宝、喂那种添加各种甜味剂、哄着你惯着你的“知识营养品”。(曹林)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毛夫国:一只猿的“进化”寓言

  • 杨韵莟:仙侠古偶剧的“工业糖精”何时休?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