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散文集《纸上》:美的突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散文集《纸上》:美的突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11-06 08:3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行超

  沧海桑田,“苏沧桑”这个名字,似乎天然地赋予了作家一种如影随形的独特气质:柔软的、优美的、抒情的,却自有一种生命的慨叹贯穿其中。《千眼温柔》《银杏叶的歌唱》《一个人的天堂》《风月无边》《所有的安如磐石》,这些散文集的名称,一次次昭示着这位江南女作家对于“美”的追求,也正是在这种追求中,苏沧桑的散文逐渐成为当下美文写作的典型代表。

  苏沧桑的散文新著《纸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以中国南方珍贵的“非遗”文化、手艺行当、风物人情为基本元素,写丝绸、茶叶、戏曲,写纸、写蜜、写酒、写船娘……所写之物,自带一种中国古典之美。苏沧桑的文字不疾不徐、典雅蕴藉,正如她所塑造的那个物质世界一样,“充盈着水汽和灵气”,融汇成一个和谐统一的审美世界。

  探究《纸上》之“美”,不难发现,苏沧桑笔下事物的“美”并不仅限于自身,更包含了人的主观因素,是“自然的人化”。通过人的劳动,蚕丝抽织成丝绸,毛竹变为了纸张,蜂箱中酿出了蜜,千亩茶园一片清新的嫩绿……作者耐心描摹了“美”的产生过程,注目于创造美的过程中那些普通劳动者所倾注的巨大心血与付出。于是我们看到,为了造出失传已久的开化纸,朱中华尝遍人间艰难,捞纸师傅徐洪金在纸浆水中浸泡了45年的手掌,“比白纸更白”;经年累月的采茶,让祝海波的岳母、黄建春的妻子练出了“一双蝴蝶般在茶尖上飞舞的手”,“每一个指甲都被茶汁浸染成了黑色”;靠天吃饭的养蜂人,如吉普赛人般流浪天涯,步步惊心。沈建基曾经被酷暑中暴躁的蜜蜂蛰了100多个包,险些丧命;郭靖曾被蜜蜂蛰进脖子上的一根血管,中毒昏厥……“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精神向往,对于美好事物的描摹,更是一代代作家共同的追求。只是大多数时刻在“美”的面前,我们一味地欣赏、享用,无心探究“美”的来路,更不知在“美”的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的惊心动魄。

  朱光潜先生在谈及“美的本质”时曾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的确,真正的“美”必然灌注着某种让人产生共鸣的主观精神,如此,“美”才有可能恒久、才有可能富有力量。《纸上》跳出了单纯对客观“美”的欣赏,而是深入阐释其背后的主观成因。在苏沧桑笔下,比蜂蜜更甜、比清茶更香、比开化纸更珍贵的,是无数普通人的劳动之美、人性之美。

  《跟着戏班去流浪》一文聚焦基层越剧演员和戏班,苏沧桑“跟着”的不是被舞台光环照亮的著名演员,而是一辈子都可能生活在光环之外的小演员,他们是越剧世界中“沉默的大多数”,但正是他们,聚合成为越剧的根基。演员杨佩芳,生于绍兴一户贫寒人家,10岁不到就跟着戏班流浪,初衷不过是“吃饭不要钱,还天天有戏看”。多年之后,杨佩芳成了当红小生,然而“从那时起,一杯咖啡跟了她一辈子,胃痛跟了她一辈子,孤独也跟了她一辈子”。因历史的误会,她被剧团开除,一代名伶最终成了营业员、收电费的。多年后,对于曾视如生命、又让她遭遇命途坎坷的越剧,她似乎只是变了爱的方式,而“越剧不失传,是她最大的梦想”。《跟着戏班去流浪》中,苏沧桑着力探究的是被越剧之美所遮蔽的人们。正是在这些籍籍无名的演员身上,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磨砺中,我们看到了更为坚韧、更为恒久,也更令人动容的美。

  中国文学的美文传统其来有自,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梁启超提出,中国的美文传统有两大起源:一是古代歌谣、汉魏乐府等民间创作,二是《诗经》到建安之前的诗。古典文学中的韵文、诗歌尤其集中体现了美文的特点。五四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现代白话美文更以其抒情性、审美性,构成了“文以载道”理念的补充与反叛。伴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一些美文作家越来越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甚至走入了学者解志熙所说的“唯美化的偏至之途”。这些作品中,“美”是虚浮、单薄、脆弱的,美成了一道枷锁,束缚住了作家的思想和手脚。与之相比,散文集《纸上》不仅写出了丝绸的精美、越剧的动听、茶叶的清香,更写出了美的“反面”:那些艰辛的付出、粗糙的皮肤、患病的身体、坎坷的人生,它们看起来是“不美”的,但正是这些“不美”的瞬间,才让真正的“美”有了根基,变得可触、可感,进而可信。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散文集《纸上》完成了美的突围。

  (作者:行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杨韵莟:仙侠古偶剧的“工业糖精”何时休?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