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舞台上的屏幕与剧场里的观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舞台上的屏幕与剧场里的观众

来源:北京日报2021-11-06 08: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赖荼

  今天在舞台上看到屏幕或摄影机,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如果我们追溯中国当代剧场中影像的使用,可以上溯至20世纪80年代如《原子与爱情》中的幻灯与多媒体。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外国剧目的引进,尤其是2014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上凯蒂·米歇尔(Katie Mitchell)的《朱莉小姐》和2017年乌镇戏剧节上《影子(欧律狄刻说)》的演出,戏剧与影像的结合,成为启发国内戏剧创作者多元实践的一条创作道路。然而伴随这一现象,也产生一些疑问:当戏剧与影像同时在场,剧场的独特性在哪里?尤其是面对更熟悉于此,也更加追求交互和沉浸体验的观众,舞台上的屏幕能为戏剧带来什么?而剧场自身又能做什么?最近上演的几部作品带给我们一些思考。

  屏幕与剧场时空的超越

  舞台上的屏幕、表演中的影像,我们最直接的联想,无疑是其可以拓展剧场时空的限度,获得超越感,然而这往往也是观众最容易不满足的地方。近日第五届老舍戏剧节期间演出的《两京十五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马伯庸以《明史》中有关朱瞻基40字的记载敷衍成书,讲述了太子朱瞻基视察南京遭遇爆炸,又赶上父皇病危,于是必须在15天内赶回京城继位,以避免朝政的混乱。原作小说近70万字的容量,以150分钟的时长搬上舞台,如果为这个改编难度做一个直接对比的话,那就是我们熟悉的《雷雨》,8万字左右的剧作,全部演完至少需要三个半小时。除了情节的删减重组,为《两京十五日》改编难度增加挑战的地方,在于小说中的情节内容与角色经历。就故事来说,可谓目标明确,情节跌宕,人物关系复杂,然而,人物在情节中的时空移动,不是攀高墙就是乘渡船,几个角色长途跋涉,浴火溺水,这些若是交由镜头,视听语言不仅不是难题,而且大有制造奇观的可能,但是对于剧场,这显然非其所长。

  以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舞台剧,原作中场景的转换和时空的跨越,或交由转台的使用,如《平台的世界》;或辅以叙述者,如《一句顶一万句》;再或就是影像的参与,如《两京十五日》。高志森导演的舞台上,立有三块巨型屏幕,用以交待角色所遭遇的爆炸,或是骑马奔腾、落水挣扎等场景。这看似解决了舞台上难以呈现、却又是小说中的关键情节,但是观众会觉得满足吗?就观演反响与效果而言,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即使暂且将情节取舍与改编立意搁置,也有观众在华丽的视听语言叙述中感受到了作品的“贫穷”。

  戏剧舞台的时空限制,一直是其相较于电影艺术的弱势所在,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屏幕作为解决“舞台无法呈现”的方式,那未免显得过于简单。如何呈现这些难以呈现的时空场景,只要我们回到戏曲,这个问题就会变为“不成问题的问题”。不难联想,自古老百姓爱看的三国戏、水浒戏,都有不少大幅度的时空跨越或是两军对垒的战争场面,然而一旦有了“程式”,演员以身体、唱腔构建起与观众的契约,也就获得了彼此情感的交流与联系,不仅毫无理解的困难,更是留给了观众意会、联想的丰富空间。不仅戏曲,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戏剧,同样是凭借演员的台词和身体,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无论时代技术如何发展,剧场的本质魅力,始终是其无可替代的“此时此地”,和以演员表演为核心而构建的观演关系。那么问题的核心,难道是不该借助影像?一切回到演员身体本身?或者进一步追问:舞台上的屏幕可否既保持剧场艺术的特质,同时又丰富了观众的体验呢?

  影像与剧场观众交流的可能

  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就要关注剧场里的观众。舞台上的影像,何以丰富观众的体验呢?一种可能是影像对戏剧舞台叙述视点的参与和拓展。戏剧舞台讲故事的方式,素以全知、客观的视角为特点,摄影机的出现和使用,可以让观众的注意力在舞台上自由游走、选择的同时,获得另一种视点参考,或是补足自己看不到的角度,比如角色面部表情的特写,或是俯拍、侧拍获得的观察,从而更加全面、立体地观看舞台上发生的一切。

  在这其中,如果屏幕提供的视点,能使剧场在“此时此地”与观众见面的意义得到深化,那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戏剧与影像结合的状态。在这个意义上,黄盈导演今年的新作《福寿全》值得关注。故事以张长福、李延寿这对相声演员成长、从艺,直至生命最后的经历为核心。剧中的影像并未止步于视点的补足。举两个例子,其一是剧中两个角色在经历人生的低潮时,总是躺在地上,面朝天对话,感叹人生,此时后侧屏幕上往往辅以实时俯拍的影像,让观众从顶部获得观察角色言谈举止、情绪波动的视角,这让剧场观看获得多元角度的同时,也加深了观众与台上两个角色主观共情的可能。其二是戏中有一场,两兄弟为了撂地摆摊吸引看热闹的人,假装彼此动手打架,这时候台上的叙述者说了句“什么时候都不缺看热闹的人”,借由即时摄影,观众席同步投屏到了舞台后侧的屏幕上,这让观众成为当下演出的一部分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自身的在场。

  另一部值得关注的作品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何念导演的《深渊》。自去年9月首演,今年在各大城市陆续巡演。故事设定在20世纪90年代的重庆,情节以凶案为驱动力,围绕一位单亲妈妈和她20岁女儿之间的关系展开。舞台上搭建起一座三层小楼,内有十余个房间,建筑顶部的三块广告牌,可以不时切换为屏幕。演出中,一位手持摄影机的演员始终在场,在建筑内的各个房间中游走,跟拍室内场景发生的情节,同步实时在屏幕上呈现。对于一部以悬疑色彩为主的作品,摄影机的在场与跟拍,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特写的细节,成为破案的线索,更是提供了贯穿全剧的一种主观视点,强化了观众对舞台情节窥视的意味。

  无论是《福寿全》还是《深渊》,两部作品中影像的使用与其说是拓展了戏剧与影像结合的可能,不如说是在舞台上同步发挥了两种艺术媒介的魅力,影像的拟真、镜头视点的选取,可以让观众更多获知细节,与角色共情,而当它与剧场“此时此地”的表演互动时,更可以让观众在情感沉浸与意识到当下之间游移、跳转,获得更丰富的情感、认知体验,借助屏幕,戏剧舞台可以找到与观众建立当下联系的更加多元的方式。

  身体与屏幕:

  以观众的时空感知为核心

  我们讨论了《两京十五日》观众的不满足,以及影像带给戏剧舞台更多的可能,实际上,这部作品另一个值得关注之点在于那些不借助影像,却具有“电影思维”的场景设计。除了三块巨型屏幕,舞台上唯一的道具是一把巨型木制椅子,通过它在舞台上的移动,在与演员的配合中,或为屋、或为船、或为皇陵,其移动本身,实际构建起了一种如摄影机般的视点游移;加上那些同步呈现或是快速切换的场景,一起指向了一种基于剧场本质的、更深层次的戏剧与影像思维结合的可能。

  不必上溯戏曲,这一点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中就有着清晰的脉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不少有着丰富电影拍摄经验的导演在排演话剧时,提供了值得我们不断回访、思考的经验。欧阳予倩1937年在为中国旅行剧团导演《日出》时,通过拆除梳妆台上镜子的镜面,以镜框和白色灯光,在舞台上营造如电影“特写”的场景。陈鲤庭1940年代导演《屈原》时,通过表演区高低层次的划分,以演员身体的移动,让观众体会一种如镜头移动的时空感。

  未用屏幕,却能让观众在剧场里同步感受到影像般的时空体验。这一方面契合了当下观众越发依赖屏幕娱乐所形塑的观演经验,同时也让我们重新体认剧场作为以演员身体为核心的艺术,其所蕴含的巨大表现潜力。江苏大剧院今年原创的民族舞剧《红楼梦》,为我们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注解。因为从经验来说,没有语言的干扰,观众对舞台时空会更加敏感。同时,舞剧的呈现形态往往以几个叙述场景串联,近似章回体又主题鲜明。面对庞大的经典原作,《红楼梦》在发挥舞剧优势的同时,充分调用如帷帐、幕布等,对舞台时空进行纵向划分和横向切割,以演员肢体的表现和节奏,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个情感主题明确的场景。无论是开场贾宝玉从深处走来,或是“幻境”中营造宝玉“入梦”,或以灯光和音效模拟烟花,都为观众营造出了感知丰富的时空体验。

  在可预见的未来,与影像有关的技术注定会帮助我们不断重新定义戏剧的现场、即时与交互,但“此时此地”与观众的交流依然是剧场的本质属性。游戏、短视频等多元的屏幕娱乐,固然改变着观众的观看经验和方式,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指摘今天的观众越来越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而若以此去解释一部剧场作品,甚至戏剧本身的落寞,就更加难以自圆其说。今年的原创剧目《威廉与我》,就以符合剧场特质的叙述与呈现,以三个半小时的时长,依然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无论是借助或融合多么新的科技和媒介,对于剧场而言,以观众的时空体验为核心,思考如何构建起与当下观众的交流,如何让整个演出过程中有观众的情感和智力的参与,同时激发观众的想象,才是戏剧艺术创作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毕竟,这个“此时此地”如果没了观众,就无法成立。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