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面具背后的藏匿,从未消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面具背后的藏匿,从未消失

来源:北京日报2021-11-19 09: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程辉

  现代舞剧场《消失》,是舞蹈家侯莹受2021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创作的,也以此纪念她的舞团成立十周年,不久前在上海国际舞蹈艺术中心大剧场完成首演。

  《消失》剧照 侯莹舞蹈剧场供图

  规则,丛林,轮回

  身体不撒谎。身体状态是内在精神的本能而直接的外化。表现在舞台上,演员之间的位置和交互关系,抚摸、疏离、纠缠、对峙等,隐喻现实对象之间的关系存在,成为大小社会和情感方式的艺术再构。

  侯莹现代舞新作《消失》,选择击剑竞技的日常为切入点。群舞以剑锋敲击舞台为发端,时钟般滴答作响,此起彼伏,似众剑者的宣战预警。随后的一片沉寂中,两位舞者步步逼近,带出无名的紧张感。然而,随着步法的不断重复和多组舞者的回环往复,悦耳的敲打乐音介入,谐和中带着不谐和,紧张感逐渐消逝或曰被“放下”。舞段演变为集体有意识的规定动作,一切竟优雅了起来,与电子乐的玄虚氛围形成互动,特别是两组舞者的看似对峙、实则交错而过,视觉差生成意趣别致的游戏感、仪式感,走进“和合”状态。

  日常的基本功法训练得以舞台再现,舞者矩阵的纵横移转与机械动作,进攻、躲闪、击杀……严苛的技法在高度统一的规范下,肢体动作不断重复,演绎出几分喜感。“竞技”似乎仅剩表象,只是单纯的技术存在——貌似“花架子”的煞有介事。突然让人产生质疑:原以为激烈的无情争斗,竟建构在如此温情的“约定”之下。至此,荒诞意味淡淡溢出。

  在条块分割的布光中,剑者锋芒渐显。较量伊始,一切尚在从容和规则下,当单纯的剑体摩擦声成为主音,气氛和表达趋于紧张和凝重。

  当黑色二道幕升起,泛蓝的天幕映衬出一副跷跷板,《消失》的剧场寓意开始显现。争斗在慢速的肢体动态和不稳定的摇摆中,被加剧,被放大。出自法国戏剧《大鼻子情圣》的一段法语旁白,语感比文字重要,有了时光、语境、情绪的带入感。不断加强的弹拨乐摩擦音、电音效果,与剑体撞击声浑然一体。

  这种“放大”和情境氛围,让舞台变成了剑者的微观心世界。一个貌似自由博弈,却是“默契”下竞争的、饰演的、冷酷的混杂视野,被徐徐展开。

  慢速的动作,打开了表象之下的细微,舞者在击剑的典型动作中夸张变异,给出了心理暗示,诱使观者在细微中感受剑者的不安和纠结。击杀、恐惧、提防、试探等行为在同一时空中存在,竞技规则退隐。低音震颤,舞者头颅和身体上的几把剑,像是扎入又像长出的苍凉;八音盒清脆乐音下,“千手观音”似的组合动作,不再是慈佑而是进击……一幅幅丛林规则的画面,令残酷感滋长、文明感淡出,构成多重心态,或许也是多重人格的冷酷写真。随之而至的身体托付、萦绕和宗教祭祀般的游走,在长音和声与不安定的短散支调纷扰里,完成了一道轮回。

  《消失》选择击剑作为基本肢体语汇,初看上去很讨巧:现代击剑运动是优雅的竞技,有刺激的动作性和戏剧性,也有安全的“文明规制”。施之舞蹈化处理,视觉、节奏、空间、矛盾张力都占有天然的创演优势。但若就是满足于此,可能只会是行业表现作品或以“寓教于乐”为名的励志宣传剧。侯莹的《消失》立意并不存在于这类表象中。她和她的舞者们,把剑锋当作刺破地壳的钻头,穿过青草野花,穿过陈腐的积土,刺透重重叠叠的人性岩层,凿出浑浊的岩浆。

  剑,面具,跷跷板

  《消失》的后段,进一步由现实介入内心,赤裸裸起来。“规则”成了表面化的伪饰,间或被打破,剑者之间、剑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变得沉郁飘忽,不稳定且不可预料。

  当一组舞者把剑倒提在手中,似钟摆又似摇曳的祈祀酥油灯;另一组却剑指心脏咄咄逼人,又集体转为即兴把玩般的花样甩荡,分裂,无奈,纷乱。被缓缓拖出的两爿硕大面具,欲合而不合,是为点题。躺在面具下的残喘,剑从里向外刺出同时从外向内刺入的决绝,以为会相拥却相悖而去的一丝寒意,撕开了“关系”的脉脉温情,划出道道裂痕,不可弥合。舞者凝视的一瞬间,视觉与玛莎·葛兰姆现代舞团《悲歌变奏曲》里那段生死一线的深刻记忆交汇,那一个的回望难舍离与这一个的秋风悲寂寥,异曲同工,都浸透了对生命的怆惋。

  剑、面具、跷跷板,三者作为现代舞《消失》中的物体存在,是侯莹匠心的重要表达。剑,亦是自我,它的摆动、冲刺、躲闪,就是自我的适应、观察、进击与防护。面具,代表着看见与看不见,也是观演之间的心理屏障。观众看不见的,是剑者鲜活的面孔;看得见的,是厮杀的冷酷和力量刺激,满足于“假性生死”的游戏;剑者看得见的,是观者的兴奋与剑花飞溅;看不见的,是观者的血腥欲求和原生野性的抑扬。跷跷板,本是儿童嬉戏的天真道具,却承载两位剑者的剑锋相对。守衡与失衡,成了矛盾世界难以调控的摇摆,是社会生存中无法回避的攻击和抵御本能的化身。

  现代舞《消失》,是内心野性与文明之约的人为间离,宇宙空间里的真实戏剧。野性并不会因为文明的介入和界定而消失,文明并未让生物链条的你死我活走开,人类的社会规则在这些面前,近乎伪善和绵软无力。我们一直坚持的改变企图,只是在压制和藏匿残酷的真相,它们从未消失,从未真正改变。

  光,曲,民族语汇

  造型光的条块式风格,就像是现代文明对丛林法则的制约,时而明晰,时而淡入淡出,时而交叠昏乱,突出了不同情境和剑者的不同状态,也是强烈的心理暗示,引导观众从直观的清晰与混浊表象,走进似是而非和不断扰动带来的精神不安。

  《消失》的作曲Cornelius Berkowitz与声音设计Kevin Polak功不可没,现实的敲击碰撞声,夸大的噪音摩擦音,泛音和电音,无调性的基调,都给了作品灵魂般的支撑。剑身碰撞的金属声,开始是悦耳的,在进入搏杀前的那一瞬间,猛然间夸大刺耳的那声摩擦,穿透耳膜,穿透身体,让神经痉挛。

  侯莹在《消失》里的民族语汇意识,也许不是刻意的,却是很有意味的自然流露。当一位女舞者手抚竖倚在胸侧的长剑,头部倾侧与翘起的手势,娇弱感透着中国戏曲旦角的妩媚,但美韵乍现,迅即被其他舞者的介入而冲走。《三岔口》样的打斗,像一面经验的镜子闪倏即逝,留下似曾相识的矛盾张力。

  最后的画面落在了寻求平衡。剑者踽踽走向未知,踯躅于支点之上,是对世界的敬畏、向往、探试还是无奈,或是兼而有之?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看到,一切都没能也不会停滞在某个时空,始终在走上或走下。我们无法放弃自己,无法放弃有些无力却不得不继续的文明进化。(程辉)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