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婚姻生活》:人性有多复杂,婚姻就有多复杂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婚姻生活》:人性有多复杂,婚姻就有多复杂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11-23 09:4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林蔚

  在《婚姻生活》里,我们看到感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时候是混沌不明甚至自相矛盾的。

  “你们婚姻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你所谓的成功是如何定义的?”“你看,你们结婚10年了都没离婚。”“门槛这么低?”“哦,美国人的平均婚姻寿命是8.2年。”蜜拉和乔纳森闻言相视而笑,表情微妙。

  这是HBO新剧《婚姻生活》开场的一幕。该剧翻拍自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创作于1973年的同名经典剧。虽有珠玉在前,但HBO版《婚姻生活》借助阵容强大的制作团队成功翻新,在第7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展映时获得高度好评。

  主创人员首先作了个巧妙改变,将原版主角的性别对调,变为“女主外男主内”家庭,不仅更富时代特色,也避开了“丈夫赚钱养家出轨”的传统套路。同时增加对种族、原生家庭和婚姻制度等当代热点话题的探讨,令故事层次更加饱满。而被保留的整体框架,依旧带有巨大的情感冲击力,观众称之为“一部剧讲透婚姻”。

  故事非常简单。科技公司高管蜜拉和哲学教授乔纳森结婚10年,有一个女儿,婚姻生活看似美满。突然有一天,蜜拉告诉乔纳森,她出轨了,且对现有婚姻早已不满。蜜拉决绝地离开了,但两个人的关系并没有因此一刀两断。亲密、争执和痛苦压抑仍在他们之间持续。

  剧中没有太多戏剧性场景,大部分镜头都是两位主角之间的喋喋不休。内容无非是一地鸡毛的婚姻生活,或狗血或乏味。有意思的是,在两位主角教科书般的细腻演绎下,观众竟迅速产生代入感,跟随人物共同思考现代婚姻中的所有敏感点:爱恨情仇、忠诚背叛、一夫一妻制和开放婚姻、自我救赎和成长……“全程好像在看我自己,审视自己的婚姻。”有评论说。

  我们感受到了婚姻维持的不易。发现婚姻出现问题时,乔纳森寻求的解决手段非常中产阶级思维:我们要好好沟通啊。可讽刺的是,剧里他们明明一直在沟通。这在蜜拉意外怀上二胎后表现得尤其明显。

  乔纳森得知消息,先是惊讶,然后小心翼翼地探问蜜拉的想法。蜜拉一边含糊回应,一边观察着乔纳森的神色。当观众以为他们达成一致,准备迎接新生命时,下一个镜头已经切换到了医院。蜜拉服下堕胎药,支走郁闷的乔纳森,然后用床单蒙上头,崩溃大哭。震惊的观众突然明白,之前所谓的理性沟通都是假象,双方在互相迁就中压抑着真实的自我,和睦的表象下,不满和怨恨悄然滋生。

  真实得令人窒息。现实婚姻里的那些分歧和不满,很多时候不是靠沟通就能解决的。就像乔纳森所祈求的:“看哪里出错,然后设法补救。”蜜拉的表情是如此绝望,“我不喜欢你了,怎么补救?”

  那么矛盾是否应当归咎于一夫一妻制?有不少观众如是问。但其实在第一集里我们就看到了作为对照的另一对开放式婚姻夫妇——猜忌、争吵、嘲讽和痛苦同样扎根在他们的生活里。

  《婚姻生活》要展示的,或许正是“人性有多复杂, 婚姻就有多复杂”。

  比如人们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和对情感的强烈需求。孤独是蜜拉和乔纳森屡屡提及的话题。乔纳森认为他们把彼此从孤独中拯救,开启了正常幸福的婚姻生活。但在接受心理辅导时,他自我剖析很多时候仍是心不在焉的,令蜜拉备感冷落孤寂,才最终导致分离。而蜜拉一度以为爱情治愈了人生,一旦激情褪去,不安感侵入,一地鸡毛的婚姻成了她痛苦抑郁的源头。新恋情让她重拾快乐和自信,但割不断的多方羁绊又让她很快感觉厌倦和空虚。

  在《婚姻生活》里,我们看到感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时候是混沌不明甚至自相矛盾的。对婚姻生活厌倦,但对感情仍有留恋;时常互相憎恨,但最终难以割舍。这也可以解释剧情里多处突如其来的“反转”。蜜拉坚定地奔向新恋情,却在签署离婚协议时反悔;乔纳森拒绝复合,声称放下才能往前走,可后来还是重陷与蜜拉的亲密关系。

  结尾不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我们看到单亲妈妈蜜拉和再婚生子的乔纳森决定放下高尚的道德感,随心所欲,不在一起也不分开。《婚姻生活》最后一幕:漆黑的暗夜,乔纳森被噩梦惊醒,蜜拉来安抚,两人相互偎依,定格。

  这段感情最终还是动荡的,无解的。蜜拉说:“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在成长过程中没人教我们这些。我想应该教导孩子,爱情会结束,关系会结束。离开、分手或离婚,这是人生的一部分。”

  婚姻问题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只能接受。(林蔚)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