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访唐诗秘境,回望诗意河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探访唐诗秘境,回望诗意河山

来源:北京晚报2021-11-24 09: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邱伟

  23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将播出五集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该片以唐代的五位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五段旅程为线索,从杜甫的“江湖”出发,体会孟浩然的“故人”,探望王维的“长安”,再临岑参的“边塞”,最后去往李白的“仙山”。纪录片邀请诗人西川、作家韩松落、书法家鲁大东、学者郦波和杨雨,重返唐诗发生的地方,体会诗人的人生。《跟着唐诗去旅行》总导演李文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唐代诗人所走过的足迹,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诗歌和远方,从来都是相伴相随。

  诗和远方的“文旅”之路

  “我们的团队曾经拍摄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自然的力量》等纪录片。”李文举导演告诉记者,“作为纪录片工作者,每年都有很长的时间,四处旅行,经常是在渺无人迹的荒野中旅行,面对苍茫的自然界,经常会想到,如果是李白、杜甫走在这样的旅程中,会产生怎样的诗意。”他由此产生了拍摄一部纪录片的想法。

  《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一季聚焦盛唐时期的五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岑参。在李文举导演看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唐代是空前的大一统国家,旅游也就成为唐代读书人的必修课,很多诗人都经历了壮游和漫游阶段,杜甫曾有十年壮游的经历,李白离开四川后也有过十多年的漫游历程。千百年前,在没有汽车、高铁、飞机的时代,唐代诗人的足迹之远超乎想象。

  相传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城,距离长安十万八千里,但他浪迹天涯,几乎走遍了大唐的所有风景区,所以他写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金句。杜甫大概是诗人中受苦最多的一位,国破家亡,战乱不断,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他几乎跑遍了唐朝所有“不毛”之地,所以他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名篇。王维坐守长安,诗书画琴俱佳,他总是独自隐居山林,所以才会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顿悟。孟浩然一生不仕,呼朋引伴,放浪江湖,快意人生,所以能写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白描。岑参则执命向西,纵马西域,豪气干云,所以他慨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奇观。

  为了再现这诗和远方的“文旅”之路,李文举导演请来了郦波、杨雨、西川、韩松落、鲁大东作为这场旅行的“伴游”,五位嘉宾带着任务上路,寻访唐诗现场,回望唐诗山河。诗人西川跟着杜甫来了一次奇妙的旅行,在三峡仿佛看到诗人“显灵”。学者郦波和杨雨从电视屏幕上的诗词大会走出,分别去往长安和边塞。作家、影评人韩松落攀越座座仙山,李白的形象在他心中逐渐丰满。书法家鲁大东带着笔墨踏着自行车深度游江南,一路拜会古代与今天的“故人”。

  一次追寻旅程 一场心灵交流

  纪录片第一集《江湖》,讲的是杜甫,诗人西川踏上杜甫晚年寻找安身之所的漂泊旅程。安史之乱,唐朝极盛而衰,杜甫经历着国破家亡的人生。在晚年,他漂泊数千里,从甘肃南部,到达四川盆地,又沿着长江飘零,最终在湘江上走完了一生。颠沛流离,却创造了杜甫一生的创作高峰,“诗圣”正是在漂泊中诞生。

  西川年少时是李白的粉丝,年长之后,却越来越崇拜杜甫,他羡慕杜甫无与伦比的用诗歌书写现实的能力。李文举导演介绍说,这是一次追寻偶像的旅程,两个诗人之间一段跨时空的交流。纪录片里出现的第一个地方是甘肃徽县。安史之乱后,杜甫为了寻找安身之所,带着家人从甘肃天水向四川成都出发,在山里走了半年多,他这时候的生活非常贫穷,还曾写诗提到吃饭都成问题,时常要捡秦岭山道上的橡栗吃。纪录片中,出于好奇,西川也捡起了路边掉落的橡栗:“哇,这也太苦了!”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诗歌成为杜甫唯一的精神寄托和苦难生活的救赎。西川给杜甫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第二集《故人》的主角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孟浩然。诗人孟浩然的生命在两种模式中切换——隐居和漫游。相比当过一段时间小官的杜甫,孟浩然一生未能当官从政。大约在40岁的时候,孟浩然参加了人生最后一次科举,再次落榜。但与杜甫不同的是,孟浩然逐渐放下了心中的郁结,前往现在的江浙地区,访友散心,成为了一个闲散的山水田园诗人,完成了自我疗愈的过程。

  孟浩然这一段路,李文举导演选择由书法家、摇滚歌手鲁大东去完成一场心灵的交流。孟浩然是恬淡的,鲁大东则完全不同,李文举导演抓住了“人到中年,改变自己”的主题展开纪录片的讲述。当年,孟浩然用坐船的慢旅行方式游历吴越,留下许多名篇。鲁大东为了仿照这种慢旅行,选择了骑自行车游江浙,这是现代版的慢旅行,贴合“移舟泊烟渚”的感觉,他骑行400多公里,从杭州出发,一路行至温州。纪录片中,可以看到随着旅程鲁大东与孟浩然的精神共鸣越来越强烈。

  让唐诗走进今天的生活

  盛唐的长安城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王维则是长安繁华的见证者,纪录片第三集《长安》选择学者郦波去重走王维的路。李文举导演说,郦波是研究唐诗的,他对长安有感情,是当年第一个签名支持西安的“恢复长安”行动的学者,王维与盛唐都令郦波心驰神往。

  年少得志,年老归隐,晚年的王维看淡了世间繁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蓝田),在辋川留下《辋川集》,20首诗,20个景点。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郦波遇到了地道的蓝田人张效东。张效东以前是中学老师,退休后,他立志要把“家乡人”王维诗中的景点一个一个找到,标注出来。郦波跟着张效东,去寻找这些诗歌里的风景。李文举导演记得,其中最让人惊讶的就是《鹿柴》,看着森林中光影的反射,听见村庄里孩童的笑声,才明白王维为什么写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据李文举导演介绍,《跟着唐诗去旅行》制作历时三年,兵分五路,摄制团队采访了64位专家学者,勘查外景地58个,足迹遍及陕西、甘肃、四川、新疆、重庆、湖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寻访到大量的唐诗现场和历史遗存。

  纪录片中,五位嘉宾沿着唐诗的轨迹深度探访了今天的中国,他们看到千年之前李白、杜甫看过的山水还在,纸香墨飞辞赋满江的中国还在。在李白墓前,作家韩松落感觉李白从未走远,而是以各种方式,一次又一次走到我们中间,就像“水回到水,风变成松涛,而爱变成了爱的能力”。书法家鲁大东在追寻的旅途中接近了孟浩然,他说:“这次旅行使我的内心得到了改变。”诗人西川则感慨:“有什么样的山河,就有什么样的诗歌。”追随岑参,走过天山南北,学者杨雨感悟道:“这些年来一次次地出外旅行,感觉总是在寻找什么,这次才发现,一直以来寻找的,其实是我自己。”

  在李文举导演眼中,这是一场朝圣之旅,也是一场发现之旅,他希望通过这场旅行,让唐诗穿越千年,照亮我们今天的山河和我们的道路,“我们希望古诗词在今天社会是活着的,而不仅是一个文学的标本。我们做幕后的人,把片子做得足够精彩,引起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兴趣、跟他们去沟通,这是我们的一个理想。”(邱伟)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