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白马远去,奔腾起英雄的史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白马远去,奔腾起英雄的史诗

来源:北京日报2021-12-14 10:1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壮

  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英雄气”似乎正变成一种越来越稀有的东西。这当然不是说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够“英雄”。恰恰相反,今日的中国处在国力上升、实力增强、秩序稳定、稳步繁荣的阶段,换言之,今天的读者们是生活在“盛世”之中。问题是,“盛世”本身便是英雄形象的一种,一切伟大的历史实践自身便是英雄感的重要来源,这关乎历史判断和时代感知;但落实到文学艺术,要将这种总体性的“英雄气”具体凝固为形象、动作、行为,其实是不容易的。

《远去的白马》朱秀海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反倒是在动荡的时期、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在所谓的“乱世”,“英雄气”更容易具化为人与事。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世界的秩序重新洗牌,一个人或将能以极富冲击力的方式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并以此成为秩序重塑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子。这正是我们直到今天都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的原因——此类故事以最具象、最惊人且感人的方式,诠释了英雄主义,并且这英雄主义接通着历史叙事的主脉,在现实逻辑上与今日之中国一脉相承。

  传奇浪漫与质朴真实的辩证统一

  朱秀海的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显然满足了我们对“英雄气”的想象与期待。它的故事是跌宕的:一支几乎是临时拼凑起来的部队,在极度险恶的战争形势下,不仅生存下来,还一路打成了能干硬仗的精锐部队。它的人物是传奇的:一位女性、一位本不属于作战部队的“临时工”“编外人”,成为了这支部队里的重要角色,一次次挽救队伍于危急存亡之际。这个故事的坐标牢牢扎在历史主脉上:主人公赵秀英跟随队伍完整地经历了转战东北、建立根据地直至打赢“辽沈战役”的全过程,包括以“零距离”方式直接参与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但在“建立新中国”这样恢宏浩大的叙事主脉之外,同样闪耀着光芒的,还有人物细腻柔软的内心情感世界:赵秀英与一个个身骑白马的英雄男子间的故事牵绊、她内心世界的义无反顾和百转千回,在荡气回肠的同时亦令人垂泪感怀。

  有评论家在谈论这本书时用到一个词叫“侠骨柔情”。我对此非常认同。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传奇性与浪漫感二者,像DNA双螺旋一样拧在一起,相互对冲又相互融合。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对《远去的白马》最直接、最强烈的感受,都会与“传奇”“浪漫”两个概念有关。然而在我看来,于此二者的背后,从底色上真正将整个故事支撑起来的,却是不易察觉,但又扎实深刻的“真实性”。传奇浪漫与质朴真实二者,以一种二律悖反般的方式,构成了辩证统一。

  真实到什么程度?真实到这个充满英雄气的故事,在很多地方看起来似乎一点都不“英雄”。从胶东转战东北时,情况紧急,登船的队伍被挤得七零八落,登船人员甚至需要从栈桥上像下饺子一般往船上跳。到了东北,情况没有从容多少,许多队伍也是临时重组,开上战场。这种“乱哄哄”“拉郎配”的另类战争画风,多少有些荒诞甚至带点“喜感”,却是建基于真实的历史情况,以一种看似轻松热闹的方式,折射出当时战事的紧急乃至悲壮感。

  对战争的正面描写也是一样。三十七团初入东北,迎头就在摩天岭之战遭遇了敌人的精锐部队。这一仗打起来,情形居然是这样的:“山头战壕里的老少游击队员们既没有见过这么猛的炮火轰击,更没见过这么多自动化武器一起打响的威力,胆小的,渡海前刚入伍,炮声一响什么都忘了,丢下阵地撒丫子便跑,没跑的见了,也吓得跟着跑。”这样的情形大大超出了我们以往的理解惯性,但背后有着充分的真实逻辑:“打游击战时他们一直这样,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今天逃走是为了明天接着跟日本人干……拔腿就跑都成了习惯”。现在,战争的情况和需求不一样了,有很多事情,这支队伍要从头学起:从只会打游击战开始,慢慢学会打防御战,然后再学会打攻坚战、成为真正的主力部队……一步步从零发展到无限。

  这一“英雄部队”的成长全过程,在《远去的白马》一书里呈现得特别扎实,既速写了宏大的战争场面,也雕琢了微观的行动细节,不论在文本的内部逻辑还是读者的心理感受层面,都展现出巨大的真实感。恰恰是这种真实,为书中所有的不可思议和英雄传奇,赋予了雄辩的说服力。因此,尽管第一眼看去,这是一部“飞在天上”的作品,但它同时(甚至“首先”)是一部“走在地上”的作品。

  从“小的偶然”到“大的必然”

  如果说,“传奇”与“真实”的辩证统一,奠定了《远去的白马》内在的气质,那么另一组同样辩证统一的概念“对子”,则构成了小说叙事具体的推进动力。这一组“对子”,我称之为“偶然”与“必然”。

  从情节上看,《远去的白马》是从一系列“偶然”、一系列误打误撞展开的。整个故事的逻辑起点非常细小甚至带有一点儿荒诞感,就是“嫁错郎”和“上错船”。赵秀英与抗日英雄结为夫妻,因战火离散后才发现对方是走错了洞房。她本也不需要开赴东北,却在码头上阴差阳错地被赶上船,就此变成了解放战争中的“支前大姐”。这类情节的发生,本身具有极强的偶然性,背后却包含着巨大的必然性;看起来是“将错就错”,细想却是“由错入对”。赵秀英真的嫁错人了吗?骑白马的英雄走错了洞房,但书中其他几位英雄也都与白马有关,赵秀英的确把心许给了他们——并非世俗意义上的夫妻之情,但是却更博大、更真实、更崇高。赵秀英真的上错船了吗?事实上,即便不去辽沈战役前线而留在山东,我们也完全可以想象,她必定会出现在淮海战役的支前队伍之中。在这个故事里,很多事都错了,但都“错”得“对”了;很多事“想不到会是这样”,但又似乎“原本便该是这样”。《远去的白马》乃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从小的偶然去写大的必然,通过小的阴差阳错写出了大的天地玄黄。

  这是事件“小逻辑”和情节“大逻辑”之间,巧妙的错位及重新的榫合。整部小说的情节,由此不断地向下推进,情感势能越推越高。书中有一处细节格外能够体现这种错位及榫合的力量。书中的人物,上到军队首长、下到基层指战员,都反复地提到过一种观点,那就是革命终将胜利,但道路难免曲折,我们这一代人不要指望自己真能活着看到革命胜利。

  这并不是随便说说。小说里,千秋在塔山阻击战之后,捡到了一台收音机,通过广播,得知了锦州大捷的消息。直到这一刻,直到东北战场大局已定,他才第一次真的相信,“我们共产党这回真的要成事儿了”。这几乎是无法想象甚至是不合理的:自古打仗都是为了赢,是为了活下来成为胜利者,怎么可以有这么一个人、这么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命都给出去了,却一直都没敢指望“成事儿”?或者反过来说,他们并不奢望自己享受到胜利,却怎么竟依然能奋勇向前?一个人需要有多么大的信仰,才能不指望赢而仍然去打仗!我们几乎从没见到过这样的一种人,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如此的没有信心,却又是如此的有信心。这是何其惊人的力量:一种史诗般的“信”,它是如此的坚定和无保留,以至于要通过“不信”才能最充分地表现出来。

  白马象征巨大的“战争潜力”

  最后,说说“白马”这一核心意象。白马是中国古典文化里极富魅力的符号,它意味着出挑与俊秀,登场亮相便与英雄的形象相关。然而,这只是表层的、自动化联想式的意义;它的背后,还有着更技术化、也更深远的想象和阐释空间,那便是一种伟大的平凡。古代文化为什么强调白马这个形象?因为骑白马的,往往是猛将或者精锐部队,白马形象带有震慑力。那么白马为什么“白”?其实是因为其基因内出现了极特殊的异变,马的毛发滤泡中黑色素细胞在动物早年就“罢工”、无法产生黑色素。这种基因异变的概率很低,很多匹正常的马中,才会出现一匹白马。因此,当你看到一匹白马、一队白马,瞬间就会意识到,它的背后一定还有更多的、数不清的马。因此,白马真正的震慑力,来自它背后巨大的“马的潜力”,换成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来自于白马所象征的巨大“战争潜力”。

  在《远去的白马》里,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个“战争潜力”,就是人民。因此在这本小说中,别看骑着白马的人都是出挑的英雄,但白马意象里真正包含的震慑人心的力量,其实也来自赵秀英这样无数甚至可能无名的支持革命的人民。不久前,我在徐州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那里有一整面墙,都是革命胜利后补拍的淮海战役支前民工们的个人照片。他们大都是从山东出发去支前的,来自小说中赵秀英大姐的故乡。照片上,他们每个人都穿着草鞋。而在我的心里,他们每个人都骑着白马。(李壮)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