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如何从旧经典里品出新诗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如何从旧经典里品出新诗意

来源:南方日报2021-12-14 11: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

  近年来,经典诗词、非遗项目等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影视、网络、出版等各种途径,收获了大众热情的支持和关注。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党委原书记蒋述卓在为张向荣著《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所作书评中,分享了关于诗词新解、重读经典的独到心得。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李雨轩则针对短视频平台上出现的“非遗热”撰文进行了评论,充分肯定短视频平台为非遗的传播和推广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建议应对此类视频节目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管理。

  全国第一部龙舟文化题材大型现代舞剧《龙·舟》,于12月8日、9日在广州大剧院举行了全球公演。该剧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出品,广州歌舞剧院创排演出,讲述了一群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为参加国际龙舟赛组建国家队出征,不惧挑战、敢于拼搏,最终为国争光的故事,展示了大湾区乃至中国当代青年同舟共济、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风貌。围绕该剧的创作特色和创新之处,青年评论家刘妍撰文予以了分析和点评。

  此外,本期文艺评论还刊发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伍方斐的评论文章,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语境下广东生态诗歌的特点和取得的成就,敬请垂注。

  张向荣著《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封面(资料图片)

  作者:蒋述卓

  张向荣著《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是一本看似不起眼却构思精巧的书。说它精巧,是因为它别的不挑,专挑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就有了专属对象,范围确定,做起来就要有意思多了。

  语文课本大家不陌生,怎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引起阅读的兴趣呢?这就颇费心思。作者正是在这方面让读者在熟中生新,获得一种特殊的愉悦感。

  作者首先在解读的立意上做文章,给每篇解读文章取了一个饶有诗意且有阐释空间的题目,这样就让读者产生了陌生感。如解读孟浩然《春晓》,就用了“从冬季醒来的清晨”作为题目。解读这首连小孩都能倒背如流的诗时,作者恰恰就不从“春”起笔,而从“秋”入手,说秋凉阵阵其实是春天的种子和前奏,正是“秋”将“春”紧紧保护在大地的怀抱里,待到二月东风时,春才破土而出,也才有了“处处闻啼鸟”的和风习习和繁花朵朵。又如解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时,作者用了一个时下流行的词“吃货”,将这一篇取名为“‘吃货’的春江”,作者从“吃”入手,再转入“诗画一家”,认为诗人将蒌蒿、芦芽、河豚放在一起正好是一道菜,苏轼真不愧美食家,欣赏画中美景也不忘食材搭配,果然是“吃货”本质。这首诗的关键在于诗人将感觉与视觉融合在了一起,以独特的眼光替大众发现了画的另一重境界。其实,惠崇的画里未必有河豚,那只是苏轼的想象,但他的想象却赋予了诗以新意,诗人在一种幽默诙谐的气氛中给读者带来欢乐与喜悦。这样解读的题目有很多,像解读李峤《风》,用的题目是“大自然画师”,解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的是“你我在月光中相遇”,解读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用的是“梦想与初心”,等等。

  对古诗的重新阐释当然要有新的揭示,更要有现代价值的评价,对这一点作者也是下足了功夫的。在解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张向荣在为什么不是“东出阳关”而是“西出阳关”上花费了不少笔墨,说根据玉门关的地理坐标来看,阳关在玉门关东南方向,古人把南作为“阳”,便将渭城以西、玉门关以东的这座城市称为“阳关”了。所以,诗人说:“你向西过了阳关以后就见不到故人了”。但也有第二种解释,说的是当元二完成了出使任务返回家园时,是从西向东经过阳关,“那时你就见不到你的老朋友我了”。果然,王维在送走元二之后的第六年就去世了,两人终究没能再见上一面。因此,按第二种解释来理解也很有新意。对于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张向荣则借用了电影化的方式去阐释诗中描绘的意境:木屐、苍苔、春色、红杏、柴扉……镜头逐一闪出,传递出春意融融和美妙惊喜。红杏是诗人对春天发自内心的赞美,为春日的蓬勃锦绣、无上生机而赞叹。作者还进一步以现代化的哲思提出,此诗告诉我们的是:生命跌宕起伏,人生变幻无穷,但生活并不会亏待每一位有心的过客,它总是在“小扣柴扉久不开”之后,给你一个小小的意外,只要耐心等待,惊喜总会与你撞个满怀。

  除了“熟中求生”“熟中求新”之外,对古诗词的阐释还得“求美”。其实,读诗还是回到诗本身的美学意义更好,对读者来说,最美的或许就是最简单的,附加的“意义”相反可能会损害诗意。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人将“又绿”理解为“王安石又被皇帝召入京城”,这就属于过度解读了。这就是一首感念季节和时光的景物诗。从审美的角度看,过度解读作品并不利于诗中文字的美感体验。“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过是写出江南春色的明快,而“明月何时照我还”里含有淡淡的伤感,字句中流露出的孤独感让人共鸣。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也是如此,表达的就是诗人的一种闲情逸致,将日常生活诗意化,不羁而浪漫的积极生活态度。如果硬要说韦应物借写此诗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说“幽草”寓意“君子”,而“独怜幽草”是指大众对君子的疼爱。“黄鹂深树鸣”暗指宫闱小人在进谗言,也暗喻诗人被小人构陷,这就难免太牵强了。“野渡无人舟自横”表达的就是诗人那种随遇而安、安静淡然的生活状态。读这首诗,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琐屑中发现别样的美,不就是很好的启发吗?

  对古诗词的热爱就是关怀我们自己的心灵,沉潜经典是为了升起我们的风帆,举动今日的风华。不轻易错过每一首古诗词,正是重读这些课本中的古诗词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党委原书记)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