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算”出来的十大热歌为何令人担忧?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算”出来的十大热歌为何令人担忧?

来源:北京晚报2021-12-21 10:0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高倩

  最近几年,每到岁末年初的行业盘点时刻,华语乐坛总要面临各种质疑。近日,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公布了“年度十大热歌”,《云与海》《白月光与朱砂痣》《踏山河》《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千千万万》等歌曲入选。这些作品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乍看名字可能不熟悉,但点开后,听众会猛然发现,自己已经太多次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听过它们的副歌部分或某个段落。

  一直以来,“抖音神曲”常被歌迷们吐槽讥讽。这份“年度十大热歌”发布后,网友们更是直呼“华语乐坛完了”,歌手杨坤也在微博上吐槽“音乐至少倒退了十年”,他同时进一步补刀说,“我忽然发现我错了,说的太保守了。”

  网络涌现的新歌饱受诟病,怀旧的风潮相应地愈演愈烈。“年度十大热歌”面世的同时,周杰伦在腾讯音乐娱乐盛典上弹唱的视频被大量转发,他带来了一段歌曲联唱,其中,《安静》发行于2001年,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作品。12月17日晚,西城男孩举办了首次线上演唱会。这支成立于1998年的爱尔兰流行歌唱组合大火于互联网爆炸式普及的前夜,至今,他们依然能在一个多小时内号召2000万次的点击量。

  周杰伦和西城男孩的演唱,有着相似的动人之处:没有铺天盖地的填鸭式推广,不依靠绚烂的声光电进行包装,仅凭音乐本身的力量引起观众的共鸣。在某种程度上,一些网友以此为切入点,进而宣泄着对碎片化、快餐式、流量至上的传播环境的不满和反抗。当音乐变成了能根据用户喜好精准制作和预测的流水线数字产品,他们无比怀念曾经的那份温度。就像疫情暴发后,再精彩的线上演出也无法完全取代观众对音乐会或演唱会的渴望,在疫情的阻隔下,人们更想在音乐和互动中寻求温暖的情感支撑。

  “年度十大热歌”真的意味着华语乐坛已经堕落了吗?或许,答案并非如此悲观。与“年度十大热歌”并列发布的,还有莫文蔚《这世界那么多人》、周深《和光同尘》、徐佳莹《不舍》、赵英俊《送你一朵小红花》等组成的“年度十大金曲”,这些歌曲都有着不错的制作水准和艺术深度,显然更接近网友们对华语乐坛的固有期待——两份榜单的评选准则表现出了相当明显的倾向。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副总裁潘才俊近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热歌”的统计标准就是实打实的数据;“金曲”在考虑数据之余,还有更多的衡量维度,这些作品来自用户的收听曲库,再由业内人士进行评选。另外,两份榜单也没有囊括全部的音乐平台,更像是“腾讯系”内部盘点,以此扫射“整个乐坛已经完了”的说法并不严谨。

  但音乐产业的深层逻辑已经改变,是不争的事实。从前,唱片公司、权威媒体和业内人士共同形塑着行业的发展,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随着互联网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进入到行业中,《老鼠爱大米》《求佛》等网络歌曲一度风靡一时,也引发过巨大的争议。自媒体时代到来后,更多的音乐人拥有了主动发声渠道,乐坛审美注定变得更加多元,它不再只是专业门槛极高的阳春白雪,也可以是通俗平易的下里巴人。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大范围普及让“上网冲浪”突破了曾经的受众壁垒,除了年轻人和都市白领,老年人同样沉迷于短视频平台。在算法推荐、市场下沉的交织影响下,旋律上口、歌词简单的套路神曲,很容易迅速走红。

  “年度十大热歌”其实像一面镜子,对热衷于在网络上输出观点、深受流行文化影响的年轻人来说,它为他们照见了象牙塔外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热歌”中并非没有好作品,去年,大爆的《少年》曾在疫情期间鼓舞了许多人的信心,今年,歌词经过改编的《错位时空》搭配上《觉醒年代》的画面,在建党百年之际唤起了上百万人对革命先辈的追思景仰。但在大把大把的“热歌”批量生成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粗糙雷同的歌曲品质问题和平台强推带来的逆反式厌恶,否则,“十大热歌”也不至于引发如此强烈的吐槽。

  然而不管“热歌”还是“金曲”,华语乐坛风光不再,几乎是一个没有争议的肯定句。是如今的创作者们水平下降了吗?这个问题很难得出实在的、可以量化的答案,但有一点相当明确,从业者必须直面整个行业生态的剧变。如今,算法让人们很难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作品是要出圈还是要垂直,两者间的平衡愈发难以兼顾。短视频时代,音乐更是常常成为“背景”,而随着全场景生态下多终端设备以及“元宇宙”等概念的加速发展,音乐已经越来越难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不太容易成为单一的消遣方式。

  未来的音乐、未来的华语乐坛到底会走向何方?恐怕只有时间才能论证这个老生常谈、又没有统一答案的话题。(高倩)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