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扬之水 以一生集金银之灿烂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扬之水 以一生集金银之灿烂

来源:北京晚报2022-08-28 08:34

  作者:陈梦溪

  从先秦两汉“远方图物”,隋唐五代的“别树鸟同声”,两宋金元的“自一家春色”,明的“繁华到底”,到清的“曲终变奏”,扬之水写出了金银器千年来从简到繁、审美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8月初刚问世的《中国金银器》是一部单从视觉上就能给人以震撼的著作,五卷共1900余页,有4000多幅插图。在以一己之力完成这部大书之后,扬之水写道:“如同所有的作者,一部书稿完成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这一部尤其如此,因为它是我此生最费心力的一部书。”

  从一篇论文开始踏入中国古代金银器史这一领域,历时二十年之久阅读考索、奔走查访,最终完成了这部从先秦到清代的贯通研究,用了几近半生之力——《中国金银器》是用她的学术生命写成的。多年以前,扬之水的老师孙机先生曾有做金银器史的想法,但觉得难度高,当时的扬之水觉得更难,此后“经过漫长的跋涉”,这部大书最终完成。

  被“冷落”的金银器

  每次去外地博物馆时,扬之水都会嘱咐爱人:如果,万一,我出了什么意外,一定把这个U盘交给出版社编辑,里面有这趟行程的全部资料。

  扬之水,本名赵丽雅(又名赵永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此前曾是《读书》杂志的编辑,长期从事名物研究。扬之水在《物色:金瓶梅读“物”记》一书中,曾写到她最初是如何走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的,这与她对金银首饰的学术兴趣密不可分。《金瓶梅》里的金银首饰,可以说是《金瓶梅》研究的小中之小,但它却是扬之水名物研究的入口。当时的初衷,是酝酿要写一本名为“万历十六年”的书,扬之水向孙机先生求教写的第一封信是有关一种髻(明代已婚妇女头戴的金丝或银丝网帽)的问题。后来,研究名物取代了“万历十六年”的写作计划,仅仅关于金银首饰本身就能推动她不断向前追索,聚焦物质文化史中一器一物的发展演变,从众多“小史”中一点一点深挖,扬之水用越来越丰富的例证呈现出器物发展过程中的更多细节。

  金银器有一特殊属性,与其他宝石、玉器、书画、碑刻、瓷器等器物都不相同,造成了金银器可被多次重塑打造,随着工艺的进步和审美的变化,前朝的金银器不少被重新打造成新的器物,以至于先前的物品无法保留,新旧更替,我们错失了大量本可以见到的早期的金银器。

  这就是为何在士人的世界里,金石与金银分处文明的两端,前者代表三代礼制,后者不见经传。如李旻为《中国金银器》所写的序言中说的那样,李清照曾言自己落难时会首先舍弃金银珠宝,说明自古以来世间对金石是执着守护,对金银却是注重当下的使用价值。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鲜有古代的金银器传世,更从未出现过一部金银器史。故而为金银器立传,难度有三。其一,要对“古代文献与工艺技法了然于胸”,其二能用“清隽的文字描述繁花奢靡”,其三要对“市井生活的气息和颠沛流离的苦难有深切的同情”;这三点,无论哪一点单做都不易,况且兼有。

  扬之水看来,金和银,首先是财富,但同时又具备诸多优良的品质,尤以金为著。极好的延展性,可耐高温,易于切割、弯折、捶打、拉伸、铸造,方便加工为各种艺术品,打磨抛光之后更呈现色泽之美。即便在“艺术品”的概念尚未出现的时候,“美”,也是使用者和制作者的共同追求。金银器自然也是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是财富,又是一种艺术形态,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从时尚,因此人们并不存心教它传之久远。

  以古物看见古人

  很多读者熟悉扬之水,是因为她的诗词研究,她的《金瓶梅》研究,她知道,“史学是正统,名物学是小道”,目之所及,以往史学界少有人关注名物研究,尤其是金银器。历史研究可以利用文本讲出有声有色的故事,那么名物研究的这些细节甄别,除了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和图像,对历史叙事进行验证,还有哪些意义呢?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文史不分家,扬之水想要打破学科界限,回到历史现场。不管是诗词的“言志载道”,还是历史的考古溯源,其实都是对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生活的探索。对于扬之水来说,金银器里有文学,不管是宋代金银器与宋词的对应,还是明代金银首饰与戏曲小说的对应,观察到金银器深入于文学的世界,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在扬之水眼里,名物研究直面的是“物”,虽然物是由人来使用,但它成为研究对象的时候已经与人脱离,自然也早就与它的生存环境完全脱离。扬之水希望自己能使这些金银器返回“使用现场”,解决这件器物在被设计、被制作、被消费的时候,叫什么名字,如何使用,造型纹样来源可能是什么等问题。她有个愿望藏在心底,那就是希望通过自己与古物的相遇,看见古人,了解古事,物在与人的相遇中,被叫出了名字,道出了身世。

  扬之水说金银器“一俗到骨”。然而她也认为,金银器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而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被人贪恋和追逐的角色。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金银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在古典时代,这种不断开掘构图元素的创意,该会为追慕时尚的人们带来特别的欢愉。扬之水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就是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比如,扬之水在书中提到的两汉魏晋金银器最为流行的是云气纹,它是从好仙道、求长生的社会风气中生长出来的装饰趣味,起始于帝王,然后渐次扩展到整个社会,且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几乎无所不在的流行纹样。

  乐此不疲,只因热爱

  这套书从编辑到出版的几年背后,其实是扬之水一生的学术积累,用她自己的话是“集腋成裘”。扬之水说过,自己的记忆力不好,也不那么天赋异禀,但就像古人做笔记一样,一点一滴,慢慢串成线,连成面,勤能补拙,兢兢业业,这是她的长项。虽尺短但寸长,就这样一寸寸积累,勉励发挥一己的短寸之长,“以自家手眼,用琐碎笔墨,谱写金银器史的辉煌”。名物研究固然苦累繁琐,但扬之水不觉得,因为这是她的志趣所在,热爱很难改变。

  历史学者齐东方看来,近年来印刷出版迅速发展,高质量的图片越来越多,读者会吃惊地感到首饰的出土竟然如此之多,如此精美。而扬之水学思敏锐,抓住了契机,掌握大量资料,走访大量博物馆,亲眼观察,亲手触摸实物,然后一头扎进,乐此不疲,走进了这个几近荒芜的领域。扬之水能成就今天的《中国金银器》,充分说明当我们对历史文学有扎实的学问功底,充满热情的态度,勤奋地每日坚持不懈,滴水石穿。

  扬之水的文字中能感到那种淡然的温热。在创作书稿时,扬之水坚持用笔写在纸上,完稿后再输入电脑。《中国金银器》甚至采用了竖排版从右至左的文字排版,似乎有意拉开距离,恢复古意,并不在乎“大众”或“小众”。

  熟悉扬之水的人知道,她极少接受采访,极少应酬社交,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书稿之中。扬之水爱钱锺书,也每日坚持写“日课”,而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扬之水就每天记日记——参观了哪些文物,有怎样的收获,几十年不间断。

  对于编辑来说,做扬之水的书似乎是项极度繁琐劳累的工作:所有的图片和对应的图示,一旦修改都需要重新排版,但直到图书付梓前夕,扬之水仍在一遍一遍修改。几乎所有与她接触过的编辑都被她的专注和执着打动。

  书中几千张图片,大多是扬之水夫妇实物拍摄,扬之水平日中,常在电脑前对着这些名物照片“从容端详,仔细揣摩”。下笔时,她的心境如当年金银匠“铁锤儿禁不住敲”一样,感到“欲语羞雷同”。所以要不断修改,补充最新内容,对于这样有大量图片,图文镶嵌,彩色印刷的书来说,每改一次都意味着推倒重做,但这是扬之水的坚持。

  《中国金银器》出版完成后,扬之水依旧感到时不我待。对于生命之短暂与学问之浩瀚,扬之水是满足的,她感谢自己遇到了最好的老师,有幸得到美满的婚姻,进入最佳的读书环境,而其中最大的幸福感,就是名物考证的过程中,这种如探案一般的求索,带给她巨大的快乐,让她保持激情。(陈梦溪)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田 广:冷峻的目光,悲悯的情怀

  • 陈娅玲:戏曲“流量”能否变“留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