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储会

1978年出生于山东潍坊高密,现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目前居住于上海。

艺术简历

【参展情况】

2003年,第三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获一等奖;2005年,第四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获得一等奖;2006年,“Shanghai Flesh”印度尼西亚雅加达Edwin画廊;2007年,《“今日中国”》瑞士日内瓦Bartha&Senaclens画廊;2011年,县城双年展:高密“造山造水”;2014年,《“追梦时空”2014上海雕塑艺术邀请展 》;2015年,《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邀请展》;2016年,“海上-70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

【收藏情况】

雕塑作品《向前进6—2》《林几》《孔子》《人工湖6-3》《始发站》《寓言》《给风》《树先生》《再飞》《隐隐约约的声音》《自由式》分别被上海徐汇艺术馆、中国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日本福山大学孔子学院、国家美术、刘海粟美术馆、、上海三零国际艺术区、上海春美术馆收藏。

作品展示

  • 雕塑《慰安妇》局部

  • 雕塑《慰安妇》局部

  • 雕塑《慰安妇》局部

  • 雕塑《慰安妇》局部

  • 雕塑《慰安妇》

  • 雕塑《不可遗忘的形象》

业界影响

  • 创作心得:

      “不可遗忘的形象项目”作品名称——《天理在》,是以慰安妇为主题的具象雕塑装置作品,作品的材料为综合材料,作品的创意来源于通过对“慰安妇”这一概念性的人物所处历史环境的思考,通过对人性的挖掘,进行主观性的塑造与刻画,最终呈现出的是本人对雕塑艺术本身的理解和对慰安妇这一形象的再创造,有机结合的载体,作品名称“天理在”,意在站在“慰安妇”也即是被塑造人物自身的心理状态下来观察世界观察人生与命运。从更加人性的角度上去挖掘与分析人物的命运的问题。“天理何在”是疑问式话题,是中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但是“天理何在”却是不能给人以光明希望的前途,然而“天理在”却是能够体现人类改造自然地法门,能够给人以努力寻找光明前途并且坚强的活着的希望,能引导观者产生正能量的观念。

      此作品引导观者进入到慰安妇的世界里去用心体会他们的痛苦与无奈。被塑造的人物坚信“天理”始终是存在的,它就是自然的法则,日本战犯惨无人道的凌辱慰安妇即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儒家把天理看作是本然之性。被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中国旧时代普通农村妇女形象,小脚女人,她身上承载着具有中国民间妇女对天的敬仰的传统理念又具有由于对生命的渴求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奈但是又内心存一丝丝对“生”的欲望,具有倔强的生命力。“天理在”是肯定式,内心坚定,光明是有的,暗黑不会太长久。虽身处地狱,但是依然对光明的人生心存希望并且要活下去的信心的旧时代农村妇女形象,代表中国精神,东方精神。

  • 作品评价:

      “慰安妇”是二战时期的日军性奴隶,中国是这一反人道罪行的主要受害国之一。艺术家李储会的《天理在》雕塑装置作品,以二战时期江苏如皋的日军“慰安妇”幸存者周粉英老人为原型,表达受害者虽身陷地狱牢笼,仍期盼光明的精神世界。作者通过受害者的仰首默念、伤痕累累与自由的小鸟、从地下生长出来的花叶之对比,形成巨大的张力。使参观者震撼并沉思,日本军国主义之残暴,感受和平之可贵。该雕塑是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作品。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大项目“慰安妇”研究项目首席专家)

      此件《天理在》作品的立意,不停留于问题意识,而以直接回答的方式,提供艺术家哲思性的解决方案。作者以儒家天理永存的自然法则为思维点,切入慰安妇这一历史话题。用诗意、具象而又高度概括的雕塑语言,呈现一个时代的精神创伤,并从人性坚韧与倔强角度,打开由绝望走向希望的精神通道。体现作者对人间正道之儒家精神品格的当下坚守。也体现作者一贯以来关照苍天厚土与自然人伦的艺术情怀。作者以土灰、黑红与血红为基调,用厚重生拙的雕塑技法,具象地表现女性青年的灵肉创伤与留存在老年身上的时间斑驳,并将慰安妇的青年与老年的形象并置同一时空,再以一枝伸出铁网外绽放的花与笼顶上的小鸟,概括性地表述并升华主人公不愿屈服命运、绝望中不灭希望之光的倔强生命力。仰望中蕴含的倔强与顽强,是人、花与鸟的共同精神表征,也是作品主题令人信服之处。

      ——陈浩(上海程十发艺术馆学术部主任,艺术史与艺术博物馆学博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