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AI让帕瓦罗蒂唱京剧……

算法不能覆盖所有。即使在冷酷的算法世界,那些有人性、社会性、时代性的内容,仍然可以冲破流量的封锁出现在人们面前。

不要让技术竞演遮蔽文化表达

灯光设计从追求“惊艳”到聚焦“动容”,迈向深度“造境”,从盲目技术竞赛转向文化表达,它正在不断探索前行。

观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三维度

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因形式抽象、象征隐晦、语境复杂,成为中国受众理解的难题,本文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认知线索与途径。

用治愈粉饰伤痛,是亲子关系的和解之道?

在不婚不育思潮盛行的当下,《忘了我记得》戳中了一个被很多人刻意回避的痛点。群体困境背后,反映了社会的结构性不足。该剧意识到了这一点,却选择轻巧揭过,落足于温情的治愈上——“爱”能扛住所有“怕”。

通过批评范式转换,理解新大众文艺

面对新大众文艺的范式转换,携带着文艺理论话语和文艺史的建构意识,新大众文艺批评的数字文化问题浮现出来。新大众文艺批评本身是对数字文化的知识性实践进行合乎数字现代主义范式的文艺研究,展现出不同于以往历史情境的文艺批评与文化意识的微妙张力。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汉字不是化石,是活着的文明,承载着远古时期先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生活的思索。节目每集聚焦一个汉字,从字形演变、文化内涵到现代应用的演变过程,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象,探讨汉字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

从智力游戏到思想启迪,推理综艺亟须突破

这类节目在娱乐外壳之下,融入惩恶扬善、追求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实现了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然而,近年来推理综艺的发展陷入瓶颈。创作创新乏力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作品甚至转向以游戏化设置和低智搞笑情节来制造噱头,且市场反响平平。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不知所云”的症结在于,将“形式实验”等同于“思想深刻”,用符号的暴力堆砌掩盖作品灵魂的空洞。那些视觉奇观并没能带领观众透过隐喻洞察人性本质,又如何让观众跟随人物去完成心灵救赎的旅途呢?

新时代文学赋能剧集改编创作:有“大法”而无“定法”

改编续创与原创一样,都内含一般规律的“大法”,而无固定答案的“定法”,但其中又一定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改编创作需要尊重优秀原作,处理好把握原作“文学性”精髓、韵味和发挥剧集艺术自觉之间的关系,以全流程高品质创制实现优秀的视听转化。

非遗技艺传承重在实践

如何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实践,正是破题的关键。实践,是非遗技艺最本真、最具活力的传承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传承人能够与大众直接互动、获取反馈,进而激发创新灵感、不断优化技艺的呈现形态,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别让美术馆沦为消费主义景观

当下,美术馆正经历从传统艺术殿堂向复合型文化枢纽的转型。这种转型既打开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当观众在美术馆获得的是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审美、生存境遇等有所反思与质询时,消费主义的景观魔咒也就不攻自破了。

AI介入剧本创作:“量产”有余,“质产”未满

在市场眼中,剧本创作可能更多是一个“成本问题”,但对于创作者而言,剧本创作是捍卫人类精神与情感的堡垒,这不是一个关乎职业饭碗的小事,而是守护精神家园的大议题。如果所有故事都来自AI,真正属于人类的故事还能讲多久?

如何理解李长之所说的“批评家精神”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批评史上,李长之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名字。李长之启示我们,要想写出有批评精神的评论,首先要以广博而贯通的学识为基础,形成可将理性和情感相汇通的“情感的会心”能力,更为关键的是要有一种“求真”的态度和精神。

微短剧从流量狂欢转向价值引领

在“融合与共生——微短剧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各大平台代表对内容精品化形成了广泛共识——微短剧要向上提质,坚持品质引领,树立创新标杆;向下扎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大众文艺”的沃土;向外拓展,实现由“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跨越。

500亿元赛道,“海外短剧上海造”如何量产?

目前,微短剧的一般制作成本在20万元—30万元之间,而高配置的精品剧平均制作成本飙升至300万元以上,行业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运营。免费短剧受众体现出年轻化的特征。如同小说领域常说的“黄金三章”,短剧的“前10秒完播率”至关重要。

《掩耳盗邻》:一则幽默生活寓言

生活里总有一记耳光在你马力全开时不请自到,滑稽但极具寓味。

孙甘露:打开别样角度,重新理解作品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改编”,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

《长安的荔枝》:道德思考与人文关怀

以普通人的命运沉浮为切口,将镜头转向历史洪流中的无名者。

《天下第一楼》:把旧酒有创意地装入新瓶

创新不应只拘泥于IP改编,还应注重挖掘本土传统文化因子。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一个人的生命史,一代人的生命史

把当下年轻读者所习惯的视频观看与交流方式,搬到了纸质书的设计与编排当中。

赋予历史小说现代意义

历史小说不是如史学家抉微钩沉、探寻真相,而是要寻找古代人与现代人精神层面的共性。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