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涌泉:戏剧最文学

戏剧文学之所以高级,是因为它在有限的时空内创造出无限的艺术可能。忽视文学性,舞台再华丽也难以弥补灵魂的空洞。

国庆档电影陷入结构性困境

国庆档在一片看似喧闹实则落寞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多一些总结,甚至是发一些带有警醒意味的牢骚,终究不是坏事。

影视精品是怎样炼成的

拍精品影视剧好比造一台赛车,导演、编剧、制片人是设计师,演员就是试驾员,车好不好开,演员得第一个感受,第一个反馈。

《731》: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731》的意义已超越了一部电影的范畴,首映日票房即破3亿,源于其用最直白、最真实的镜头语言,向所有人传递一个核心认知,即731部队的罪行不是尘封的“过去式”,而是刻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深刻警示。

名作改编,别徒有其“名”

对有一定知名度、认可度或流量加持的文学作品进行舞台改编,成为当下许多文艺院团的主动选择。相比于改编作品数量的猛增,业内人士感受更深的是,改编成功的作品不成比例。文学改编的舞台作品,既然借原作之“名”,就要用好“名”、对得起“名”。

唐 山:如何楔入时代,填好自己的人生答卷?

抗战时期,郑振铎等学者于上海秘密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文化保卫战。面对日军的文化掠夺与经费断绝的困境,他们倾尽家财抢救古籍,成功守护了数万册珍贵文献。这群书生守护了千年文脉,彰显了文人的铮铮风骨。

保障舞台安全不能仅靠演员“多加小心”

一场演出所涉及的各方各面其实是个利益共同体,一旦安全底线守不住,则集体“一失万无”。对于安全问题,决不能心存侥幸,与其前期草草准备、直接“台上见”,给安全隐患以可乘之机,不如各方静下心来好好沟通,携手将所有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失焦、失真、失序——谈电影《731》的叙事偏差

电影《731》成功地将“731”这一历史暗角置于全球视野,其现实意义不容置疑。然而,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若对历史苦难的艺术呈现迷失于形式猎奇与类型杂烩,便难以承载应有的历史重量。

算法时代的电影创作不能只有“精确的无趣”

在算法的强势主导下,电影创作正面临一种隐形的自我审查:小众题材被边缘化,复杂议题被刻意回避,银幕上呈现的“现实”越来越像经过精心过滤的舒适区。那些真正刺痛人心的社会话题,那些无法简单归类的生命体验,都在数据的筛选中悄然消失。

AI时代,我们还需要百科全书吗?

百科全书是映照文明发展的一面明镜,从狄德罗《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其演变反映了人类知识结构与传播史;而从纸质百科全书到网络再到AI,是知识获取方式演进的伟大征程。如今百科全书虽面临数字化的挑战,但它作为知识整合的典范依然不可或缺。

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民族抒写与文化认同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云南文学逐渐形成了“边地+民族”“城市+现代”两个创作传统,80年代后,一批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生动注脚。

重审AI时代人文在场的意义

AI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当下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认识与应对AI。工具的力量,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使用者的力量。AI系统自身并无风险意识,最终承担后果的只能是人类自己。希望不要让AI在改写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悄悄改写了人类这个“物种”。

数智时代中国画创新的炫技与笔墨之争

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变革和艺术创新,必是在深入理解传统法度基础上展开的。创新必须避免“伪古风”或“伪创新”。AI技术能模仿笔墨形式,却无法替代艺术家基于生命体验的情感与精神创造。因此,坚守以“笔墨”为核心的传统精髓,是应对技术变革的根本。

梅兰芳表演启示:程式化也要直抵人物内心

如今观众的审美需求已从“看角儿”升级为“看角儿塑造角色”,他们既期待演员的技艺风采,更渴望通过程式表演读懂剧情、共情人物。对演员而言,唯有以理解剧情情理为根基,以程式技艺为手段,才能回应观众的期待,让戏曲艺术在当代焕发活力。

豫剧现代戏的突围与局限

豫剧现代戏不乏成功的“戏曲化”作品,但部分作品的舞台样式依然是“话剧加唱”,距理想的“戏曲化”还有一定距离。主创人员还需进一步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和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对豫剧现代戏创作来说,必须把握好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固本求新”。

我们可以拥有一个纯真的曹操吗

将历史上复杂的曹操简化为受尽委屈的草根英雄,虽大胆但失败。

爱情不是时间的解药

必须在一个故事的多种讲法里,寻找相对明确的、风格统一的走向。

以现代性的语言和价值理念重塑“江湖”

对“侠义”这一传统的审美对象进行的一次全新的艺术性发掘。

《金谷飘香》:现代戏音乐的传承创新

曲调赋能优秀作品,作品托举曲调传承,方为二者的双向奔赴。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童话的主角

真正的勇气不是砍掉翅膀、消灭“怪物”,而是包容和接纳所有差异性,欣赏不完美。

一曲写给乡土与少年的生命之歌

这种美学不囿于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想象,而是带有土地气息的坚韧与裹挟星光的善良。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