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作爆款不是唯一的目标

流量可以是尺子,但不能是唯一的尺子。创作者需要回归初心,扎根人民生活,以“传世”而非“爆款”的标准去雕琢作品。

动画微短剧应加强价值引领

必须正视动画微短剧带来的价值误导和审美侵蚀,关注其与传统动画短片、真人微短剧的差异,构建更具针对性的内容治理框架。

流量也需要“脱虚向实”

一部作品的“命”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但不能因此陷入某种虚无主义或不可知论,进而转向貌似简便易行的流量崇拜。

坚守与创新并重,守护中国戏曲的文化DNA

中国戏剧节、中国艺术节相继发声,重申“守正创新”的核心原则,引导戏曲创作回归本体特质、彰显独特魅力。光明网专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深度解析戏曲剧种的传承之道与创新路径。

婺剧《三打白骨精》:爆火是现象,创新是方向

婺剧《三打白骨精》的成功证明:戏曲是可持续生长的活态文化。创作者需要守住“程式为核、角色为魂、共情为基”的根本,让传统之魂与现代之形相遇。这部作品,既是中国戏曲复兴路上的亮眼“现象”,更是探索未来发展的清晰“方向”。

《披荆斩棘2025》:竞演综艺不应囿于温情叙事

作为一个已经步入第五年的老牌IP,应思考节目的生命力究竟来自哪里?回归竞演综艺的本质,它既不在营销话术,也不在赛制,而在每一次舞台是否能让观众惊喜、共鸣。群像不是目的,舞台才是答案。

海外七十年:金庸武侠小说的世界之旅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金庸武侠小说的全球传播呈现出清晰的时空脉络:1958年始于泰国,随后遍及东南亚;七十年代传入日韩;九十年代进入英语世界,近年借《射雕》英译本推动,衍生出德、法、西等多语种版本。这一历程催生了丰富的学术研究。

黄 莺:《绝望写手》的女性角色如何呈现出立体感

她们用一次次碰撞,将二人的关系从“互相需要”推到“互相学会”。《绝望写手》让我们看到,能立住的角色,并非要靠“性格怪癖”,而是让人物有被参照的缺点,也要有被仰望的能力,更要让观众看到角色的成长。

AI影像从技术探索走向工业化生产

从短视频到直播,再到影视创作,AI技术已深度渗透内容产业的方方面面。它既是推动产业变革的基础性生产力,也在根本上重塑着大众的日常消费体验。一个由AI助力打开的、虚实交融的视听新世界,正悄然到来。

中国歌剧创作的三个趋势

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近些年中国歌剧新剧目不断涌现,进入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回顾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何让这门几百年前诞生于欧洲的综合性艺术在东方舞台大放光彩、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激励着中国歌剧人不断探索。

民族舞蹈评论:体察深层次的审美与共情

真正有力量的民族舞蹈评论,需把握“评”与“论”之间的平衡,民族舞蹈评论若仅限于技术层面的“评”,就会缺失其最为动人的文化维度。真正的深度来自“论”,应将舞蹈作品置于更为广袤的文化语境里予以阐释与解读。

群众文艺要重视互动

群众文艺作品的影响超越舞台,融入日常,这种跨越说明,观众的再创作既是感性投入,也是社会价值的自觉传递。观众的关注与作品共同营建了新的意义和新的故事,而细微切入点就能引发广泛思索,皆因群众文艺让人们参与社会话题有了新的视角。

当代舞台创作的同质化困局与破局

这种同质化倾向不仅消解了艺术创作的个性与活力,更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成为制约舞台艺术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关键瓶颈。深入剖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与危害,探索破局之道,对推动舞台艺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当代戏曲音乐“大制作”现象的反思

“大制作”盲目追求庞大的乐队编制、过度使用西洋乐器,导致传统戏曲的独特结构被改变,各剧种的独特韵味严重流失。这一趋势的重要诱因是急功近利的创作心态,其背后也潜藏着整个创作领域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认知不尽深刻和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

技术为笔 情感为墨:中国文化IP的全球化新解

近年来,中国文化IP加快了出海脚步,《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黑神话:悟空》将武术与神话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中国文化IP的数字化升级趋势——通过技术赋能与情感共鸣,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全球共创的生态转型。

喜剧作品需要“上大底”吗?

面对现在的观众,喜剧或应回归根本命题:我们怎么让人笑?

《我是八路军》:于细微处见精神

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亲历者的珍贵影像真实还原了历史场景。

《沉默的荣耀》:跨越时空的荣耀勋章

通过对一段历史的全景式呈现,让沉默者发声,让无名者被看见。

于历史洪流中舞出民族的精神与脊梁

舞剧《三国志》是在当代语境下对民族精神源流的追溯与观照。

《大漠日记》:当代学子的青春奉献之歌

既是对支教老师情感世界的抒发,更是对支教者的深情赞美与歌颂。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在访谈中描绘同代人的写作风景

她对同代人的体察,带着她自身的成长经验,也带着她对数代写作者的规律性推演。

民俗志叙事与悲喜剧的日常化

用去陌生化、悲喜剧复调、细节深描等手法,打开窥探中国人生命观与死亡观的独特窗口。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