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儿童需要真心、贴心之作

面向儿童的艺术作品首先要适合于儿童观众,创作者不能忘掉儿童的审美特点,强行让他们提前欣赏相对艰涩的成人化作品。

新时代文学要有“大文学观”

“大文学观”有利于打破文学界对“纯文学观”的潜在迷恋,从而超越新时期文学的美学成规,推动新时代文学的发展。

当代昆剧是真传承还是伪创新

对传统昆剧的保护与创新,必须敬畏其内在的生命规律,任何改革都不能以牺牲其“繁衍能力”与“精神内核”为代价。

《浪浪人生》:被消解了的主题与模糊不清的叙事

如过山车般的情绪起伏,只会给观众带来过度的困扰,且不会让人产生很强的回味感。从以上层面说,《浪浪人生》在叙事风格与艺术表现手法上确实有争议点,与观众眼中的经典喜剧或悲剧,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古典舞表演的层次构建与情感内化

中国古典舞表演不仅需要表达内涵,还要求演员通过着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积淀与生活体悟,深化他们对作品所承载文化的理解力。动作设计与情感递进的层次性在舞蹈表演中起着关键作用,为舞蹈表演者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照。

舞剧创作的时代表达与多元图景

综观本届“荷花奖”舞剧作品,从经典改编到非遗活化,从历史回望到深海探秘,其最可贵的探索在于让艺术真正回归本体:舞蹈不再仅仅是故事的图解,而成为通过肢体语言本身挖掘情感深度、传递时代精神的独立叙事。

新媒体时代电影类短视频的传播反思

移动网络时代,短视频平台使大众获取信息时越来越追求移动化、便捷性、个性化和碎片化,短视频一跃成为全民性内容传播的主要方式。电影类短视频传播过程中应重视对电影版权的保护,需相关法律、传播主体以及传播平台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东极岛》:真实历史的艺术虚构与叙事缺憾

不可否认,《东极岛》是一部倾注心血的诚意之作,但其艺术虚构未能恰当反映历史真实,甚至在部分情节上背离了基本的现实逻辑,再加上人物性格单一、叙事节奏拖沓、转折生硬等问题,引发争议也在所难免。

今天,美术创作或许需要重拾宣传画

“普及与提高”曾是中国美术工作最根本的价值坐标。遗憾的是,这一理念已过度地向“提高”倾斜,忽视了与民众的沟通。当我们今天再次呼吁宣传画的复兴,不是为了回归过去,而是为了打开未来的可能性。我们应当思考:美术如何真正“服务人民”?

婺剧《三打白骨精》:爆火是现象,创新是方向

婺剧《三打白骨精》的成功证明:戏曲是可持续生长的活态文化。创作者需要守住“程式为核、角色为魂、共情为基”的根本,让传统之魂与现代之形相遇。这部作品,既是中国戏曲复兴路上的亮眼“现象”,更是探索未来发展的清晰“方向”。

海外七十年:金庸武侠小说的世界之旅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金庸武侠小说的全球传播呈现出清晰的时空脉络:1958年始于泰国,随后遍及东南亚;七十年代传入日韩;九十年代进入英语世界,近年借《射雕》英译本推动,衍生出德、法、西等多语种版本。这一历程催生了丰富的学术研究。

AI影像从技术探索走向工业化生产

从短视频到直播,再到影视创作,AI技术已深度渗透内容产业的方方面面。它既是推动产业变革的基础性生产力,也在根本上重塑着大众的日常消费体验。一个由AI助力打开的、虚实交融的视听新世界,正悄然到来。

中国歌剧创作的三个趋势

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近些年中国歌剧新剧目不断涌现,进入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回顾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何让这门几百年前诞生于欧洲的综合性艺术在东方舞台大放光彩、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激励着中国歌剧人不断探索。

民族舞蹈评论:体察深层次的审美与共情

真正有力量的民族舞蹈评论,需把握“评”与“论”之间的平衡,民族舞蹈评论若仅限于技术层面的“评”,就会缺失其最为动人的文化维度。真正的深度来自“论”,应将舞蹈作品置于更为广袤的文化语境里予以阐释与解读。

群众文艺要重视互动

群众文艺作品的影响超越舞台,融入日常,这种跨越说明,观众的再创作既是感性投入,也是社会价值的自觉传递。观众的关注与作品共同营建了新的意义和新的故事,而细微切入点就能引发广泛思索,皆因群众文艺让人们参与社会话题有了新的视角。

喜剧作品需要“上大底”吗?

面对现在的观众,喜剧或应回归根本命题:我们怎么让人笑?

《我是八路军》:于细微处见精神

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亲历者的珍贵影像真实还原了历史场景。

《沉默的荣耀》:跨越时空的荣耀勋章

通过对一段历史的全景式呈现,让沉默者发声,让无名者被看见。

于历史洪流中舞出民族的精神与脊梁

舞剧《三国志》是在当代语境下对民族精神源流的追溯与观照。

《大漠日记》:当代学子的青春奉献之歌

既是对支教老师情感世界的抒发,更是对支教者的深情赞美与歌颂。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在访谈中描绘同代人的写作风景

她对同代人的体察,带着她自身的成长经验,也带着她对数代写作者的规律性推演。

民俗志叙事与悲喜剧的日常化

用去陌生化、悲喜剧复调、细节深描等手法,打开窥探中国人生命观与死亡观的独特窗口。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