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超级英雄叙事的现代性危机

新版《超人》电影试图用“科学”概念包装超能力的做法徒劳无功,其核心设定充满逻辑悖论,反而反映了创作惰性。

谈谈戏剧评论的学术性要求

我们提出要改进戏剧评论,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戏剧评论,而是在于缺乏优秀的、能够深刻影响事业发展的戏剧评论。

演出来,而不是喊出来

顶着超强IP与业界期待而来,结果却令人失望。戏是“演”出来的,而非“喊”出来的——这正是此剧最根本的认知缺失。

《侏罗纪世界:重生》:不能亲自上手的“游戏”成不了好电影

历经三十余年发展,侏罗纪系列在提供视觉奇观方面炉火纯青,却面临着审美疲劳与创新瓶颈双重挑战。特效技术的飞速迭代,使观众对视听效果的要求水涨船高,单纯堆砌特效、脱离坚实的故事地基,注定难以持久。

为严肃戏剧赢得尊严和尊崇

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离严肃越来越远。而在这个时候,田沁鑫以她的严肃戏剧赢得了尊严和尊崇,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文化现象。她始终穿行在民族历史的原野上,用戏剧打开了历史的书页,写着泪、欢笑、沉重、牺牲、卑微、奋斗,也写着片刻的欢欣。

音乐剧《蜉蝣》:在历史与诗意的交织中,唱出命运的回响

《蜉蝣》动人在它不贪大,不炫技,不戏说,不媚俗。在传统美学与现代表达之间,《蜉蝣》建立了自己的审美坐标。在中国音乐剧创作日益丰富的今天,它提供了一份质朴而坚定的答案,以及一种弥足珍贵的原创模式。

作品可以“一键生成”,创造力却不会

AI的核心局限,恰恰是人类创作的核心价值。这也直指AI时代的创作本质:算法能模仿风格,却无法复制人类对世界的独特观察与情感表达。在使用AI的同时坚守创作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仍是创作者应遵循的根本艺术伦理。

仙侠剧和爽剧齐飞的时代,武侠剧凭啥脱颖而出?

技术必将赋能想象,但人性的光辉与矛盾,才是武侠故事打动人心的内核。也许当下一次江湖风雨再起时,我们将看到的,不只是刀光剑影、爱恨缠绵,那将更是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值得相信的侠义世界。

从PK到流量包:算法逻辑如何激活网文创作?

推荐算法在网文中的应用,实现了海量内容与读者的精准连接,也有效解决了长尾网文的分发与供给。目前主流网文平台采用的推荐系统推荐原理、算法、流程大概一致,多以“top-N预测任务”为核心,以“点击预测任务”为辅助来实现海量作品的个性化推荐。

传统文化题材舞剧人物造型应“形简神足”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以形写神、形简神足,以精练的形态语言,表达充盈的精神世界。在表现中国传统艺术的舞剧中,为体现这种意境美,舞蹈动作注重在“回”与“流”的形式中展现情、韵、神,以极简形式表达深远意境。

科幻到现实有多远

科幻是当代人的镜像,映照出科技不只是工具,更是重塑人性、社会关系与道德框架的催化剂。以科幻为视野,可在技术萌芽之际,借情景虚构预演失控,把伦理、社会学与公众提前嵌入设计;也可以让我们在新现实中,更好地找到与世界、与社会、与自己相处的方式。

歌剧创作如此“弯道超车”可以休矣

在当前歌剧领域,弯道超车现象表现为创作者们以极端浮夸、急躁的心态,以及“机械化生产”方式从事创作。为根治此疾,除了唤起相关人等对于歌剧艺术的敬畏之心、提高创作水平外,还应从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入手,将诸多可能导致如此弯道超车的出口堵死。

这幅“画”为何展卷800次

看剧、赏画两桩雅事,《只此青绿》用“舞蹈诗剧”这一体裁进行了联结。如果你是传统文化爱好者或非常喜欢古诗词,可能会在脑海中不断跳出一些片段,可能会想起“取之以山河以绘山河”,会想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诗教究竟应该“教”什么

中国古代的诗,与歌和舞相互融合,就是对人类内心情感的立体表达。也就是说,诗是一种“表达”的艺术。“不学诗无以言”的“言”,既是指“表达”的行为,也是指要表达的“东西”。言为心声,如果不学习“诗”,一个人就无从表达“心声”。

构建生机勃勃、持续发展的网文IP生态

网络文学的IP转化已经步入一个规模庞大、业态多元、技术驱动的新发展阶段。面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行业需要着眼有效转化与高质量转化,加强协同联动、提升改编质量、强化版权保护、拥抱技术创新,构建既生机勃勃又可持续发展的网络文学IP生态。

爱情不是时间的解药

必须在一个故事的多种讲法里,寻找相对明确的、风格统一的走向。

以现代性的语言和价值理念重塑“江湖”

对“侠义”这一传统的审美对象进行的一次全新的艺术性发掘。

认清过去,才能更好守护未来

回望那些逝去的生命,《731》的价值从来不止于一部电影。

《哈姆雷特》:用当代视角解读莎翁悲剧

以青春活力探索古典悲剧,从而与今天的观众建立起连接。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童话的主角

真正的勇气不是砍掉翅膀、消灭“怪物”,而是包容和接纳所有差异性,欣赏不完美。

一曲写给乡土与少年的生命之歌

这种美学不囿于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想象,而是带有土地气息的坚韧与裹挟星光的善良。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