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数字文博,向新还需用心

数字文博的向新而活,绝非简单粗暴地将文物数字化后略作展示,然后就束之高阁,更非盲目追求技术的酷炫与堆砌。

并非每部茅奖小说都适合舞台

从一部长篇小说到一台戏,如果不能娴熟掌握“渐变”到“突变”的规律,就会让改编成为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杂技要长于技巧也要善于叙事

如何有意识地积累“身体智慧”,将对身体的理解转化为贯穿艺术生涯的深刻修行和内在需求,关乎杂技的当代建构和未来走向。

影游《盛世天下》:标榜“互动”,实则“被动”

游戏《盛世天下·媚娘篇》标榜百种结局,但多为死局。游戏以武则天为历史原型,但却让玩家在扮演武则天与自我代入间无所适从。故事的女性塑造溃败,绑定情爱叙事,重复雌竞戏码,这些都与“自由度”背道而驰。

播放量破百亿,漫剧成为短剧新“增长极”?

漫剧的崛起,核心驱动力在于AI技术对内容生产的深度赋能。传统动画制作成本高昂、周期漫长,而AI技术在脚本分镜、角色设计、动画生成等环节的应用,将制作成本骤降。这相当于把动画制作的门槛从“专业院线”降到了“人人可参与”的水平。

《奇遇》:奇幻喜剧电影怎么愈发令人陷入尬笑

某种程度上,《奇遇》为当前国产奇幻喜剧电影创作再一次敲响警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急于复制成功模式的心态,正使这一类型逐渐丧失创新的勇气与能力。奇幻喜剧,不能沦为套路化生产的快餐文化。

经典翻拍,如何不翻车?

成功的翻拍,要平衡“求变”与“不变”:变的是叙事节奏、视觉语言、情节取舍;不变的是作品的精神内核、人物的本质命运、情感的底层真实。改编不是简单的故事移植,而是深入原作精神内核,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寻找对应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载体。

《刺杀小说家2》:现实缺基底,奇幻难共情

当影片忽视现实基点,以密集的特效场面扩容奇幻世界时,奇幻与现实的双向救赎、镜像互文的设定,便沦为缺乏现实支撑的空中楼阁。这暴露了《刺杀小说家2》在叙事层面的失衡,也反映出当下IP续作创作的困境。

莫让古典诗词沦为“情绪快餐”

诗词仿写改写本是诗词创作的常用技法,很多名篇佳作也来自对更早诗词的仿写改写。但质量参差的网文风改写诗套上大家名头,再以“古诗经典”之名流传,就不在正当的仿写改写之列了。不仅是对名篇大家的轻慢和调侃,也损害了古诗词之美,对公众产生误导。

陈丽君:我时常觉得,那个宝玉就是我自己

伴随传统文化热潮涌动,这两年,我和越剧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我将这些关注当作一种鞭策。它提醒我,只有植根传统、守正创新,越剧及其所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走入人心,也才能“好风凭借力”,去往更多地方。

歌剧电影: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歌剧魅力

歌剧电影无法替代现场演出,影像与剧场演出之间并非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应各司其职,相得益彰。歌剧电影的最终目的应是吸引更多新的歌剧观众感受歌剧之美,推动歌剧艺术由小众走向大众。歌剧电影就像是走进歌剧的一把钥匙。

赛制革新破解获奖作品昙花一现困局

文华奖的赛制改革,不仅让15部获奖剧目摆脱了昙花一现的命运,更重塑了舞台艺术创作的生态。这些作品不是一次性评奖道具,而是持续活跃于舞台、与观众共生的艺术生命体。这证明,文华奖赛制改革的核心价值,在于将评选标准与舞台艺术的本质重新对齐。

在文明互鉴中形塑中国当代美学精神

不同时代赋予美学新的内容和形式。中国当代美学精神的建构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时代课题,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

作家为何修改已面世的小说?

作家的修改行为赋予了作品不息的生命力,一部作品的不同版本,也构成其自身的“微缩文学史”,这启示着我们应该放下定本执念,以一种动态、开放和历史的眼光看待文学及文学史,“小说版本学”也由此成为通往一个更真实、更开阔的文学世界的可能路径。

导演如何把握戏曲电影中演员在镜头前的表演

戏曲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肩负着弘扬民族戏剧传统的使命。在时代发展要求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导演对戏曲演员在镜头前表演的把控,不仅关系到戏曲电影的艺术呈现,更对解决戏曲舞台夸张、程式化表演与镜头适配的核心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谍战剧超越套路化“智力游戏”

历史事实的约束没有限制创作空间,反而激活了宝贵的创作资源。

《下一个台风》: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影片没有刻画具体的施暴者,而是将他们塑造成无所不在的背景。

喜剧作品需要“上大底”吗?

面对现在的观众,喜剧或应回归根本命题:我们怎么让人笑?

从文学到话剧的鲜活范本

越有地方特色和审美个性的剧团,越能在话剧百花园里大放异彩。

于历史洪流中舞出民族的精神与脊梁

舞剧《三国志》是在当代语境下对民族精神源流的追溯与观照。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书写跨国营救中人性的光辉

大量史料考证、实地探访与幸存者回忆,详细还原中国军民冒死营救美国飞行员的全过程。

在访谈中描绘同代人的写作风景

她对同代人的体察,带着她自身的成长经验,也带着她对数代写作者的规律性推演。

大家 more>
线下沙龙 more>
文艺评论专题 more>
联系我们:
电话:(010)58926416    传真:(010)67078854    投稿邮箱:wenyi@gmw.cn(仅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主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