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涌泉:戏剧最文学
戏剧文学之所以高级,是因为它在有限的时空内创造出无限的艺术可能。忽视文学性,舞台再华丽也难以弥补灵魂的空洞。
国庆档电影陷入结构性困境
国庆档在一片看似喧闹实则落寞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多一些总结,甚至是发一些带有警醒意味的牢骚,终究不是坏事。
影视精品是怎样炼成的
拍精品影视剧好比造一台赛车,导演、编剧、制片人是设计师,演员就是试驾员,车好不好开,演员得第一个感受,第一个反馈。
《731》: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731》的意义已超越了一部电影的范畴,首映日票房即破3亿,源于其用最直白、最真实的镜头语言,向所有人传递一个核心认知,即731部队的罪行不是尘封的“过去式”,而是刻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深刻警示。
名作改编,别徒有其“名”
对有一定知名度、认可度或流量加持的文学作品进行舞台改编,成为当下许多文艺院团的主动选择。相比于改编作品数量的猛增,业内人士感受更深的是,改编成功的作品不成比例。文学改编的舞台作品,既然借原作之“名”,就要用好“名”、对得起“名”。
唐 山:如何楔入时代,填好自己的人生答卷?
抗战时期,郑振铎等学者于上海秘密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文化保卫战。面对日军的文化掠夺与经费断绝的困境,他们倾尽家财抢救古籍,成功守护了数万册珍贵文献。这群书生守护了千年文脉,彰显了文人的铮铮风骨。
保障舞台安全不能仅靠演员“多加小心”
一场演出所涉及的各方各面其实是个利益共同体,一旦安全底线守不住,则集体“一失万无”。对于安全问题,决不能心存侥幸,与其前期草草准备、直接“台上见”,给安全隐患以可乘之机,不如各方静下心来好好沟通,携手将所有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失焦、失真、失序——谈电影《731》的叙事偏差
电影《731》成功地将“731”这一历史暗角置于全球视野,其现实意义不容置疑。然而,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若对历史苦难的艺术呈现迷失于形式猎奇与类型杂烩,便难以承载应有的历史重量。
算法时代的电影创作不能只有“精确的无趣”
在算法的强势主导下,电影创作正面临一种隐形的自我审查:小众题材被边缘化,复杂议题被刻意回避,银幕上呈现的“现实”越来越像经过精心过滤的舒适区。那些真正刺痛人心的社会话题,那些无法简单归类的生命体验,都在数据的筛选中悄然消失。
AI时代,我们还需要百科全书吗?
百科全书是映照文明发展的一面明镜,从狄德罗《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其演变反映了人类知识结构与传播史;而从纸质百科全书到网络再到AI,是知识获取方式演进的伟大征程。如今百科全书虽面临数字化的挑战,但它作为知识整合的典范依然不可或缺。
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的民族抒写与文化认同
20世纪40年代以来,云南文学逐渐形成了“边地+民族”“城市+现代”两个创作传统,80年代后,一批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生动注脚。
重审AI时代人文在场的意义
AI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的必然产物,当下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认识与应对AI。工具的力量,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使用者的力量。AI系统自身并无风险意识,最终承担后果的只能是人类自己。希望不要让AI在改写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悄悄改写了人类这个“物种”。
数智时代中国画创新的炫技与笔墨之争
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变革和艺术创新,必是在深入理解传统法度基础上展开的。创新必须避免“伪古风”或“伪创新”。AI技术能模仿笔墨形式,却无法替代艺术家基于生命体验的情感与精神创造。因此,坚守以“笔墨”为核心的传统精髓,是应对技术变革的根本。
梅兰芳表演启示:程式化也要直抵人物内心
如今观众的审美需求已从“看角儿”升级为“看角儿塑造角色”,他们既期待演员的技艺风采,更渴望通过程式表演读懂剧情、共情人物。对演员而言,唯有以理解剧情情理为根基,以程式技艺为手段,才能回应观众的期待,让戏曲艺术在当代焕发活力。
豫剧现代戏的突围与局限
豫剧现代戏不乏成功的“戏曲化”作品,但部分作品的舞台样式依然是“话剧加唱”,距理想的“戏曲化”还有一定距离。主创人员还需进一步正确处理好继承传统和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对豫剧现代戏创作来说,必须把握好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固本求新”。
中国抗战题材电影的银幕变迁
我们可以拥有一个纯真的曹操吗
将历史上复杂的曹操简化为受尽委屈的草根英雄,虽大胆但失败。
爱情不是时间的解药
必须在一个故事的多种讲法里,寻找相对明确的、风格统一的走向。
以现代性的语言和价值理念重塑“江湖”
对“侠义”这一传统的审美对象进行的一次全新的艺术性发掘。
《金谷飘香》:现代戏音乐的传承创新
曲调赋能优秀作品,作品托举曲调传承,方为二者的双向奔赴。
愿闻其声|老子-道德经
每一次朗读都是与作者的隔空对话,一段情景交融的奇妙经历。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童话的主角
真正的勇气不是砍掉翅膀、消灭“怪物”,而是包容和接纳所有差异性,欣赏不完美。
一曲写给乡土与少年的生命之歌
这种美学不囿于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想象,而是带有土地气息的坚韧与裹挟星光的善良。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解构西游,重写聊斋:暑期档动画的古典IP新语法
揭秘数字文旅:让传统文化“活”过来讲故事
荧屏连接古今,优秀传统文化润泽当代
探寻《红楼梦》的当代价值
民营剧团在困境中突围
民营剧团交流展演启幕
202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国家艺术基金“共享中国年·携手向未来”启动
交响乐《王羲之》
花鼓戏《蔡坤山耕田》
评剧《藏地彩虹》
歌剧《楚庄王》
京剧《春秋二胥》
吕剧《大河开凌》
京剧《大舜》
黄梅戏《邓稼先》
多媒体交响乐《梵天净土》
芭蕾舞剧《花木兰》
话剧《家客》
话剧《哭之笑之》
舞剧《兰花花》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
淮剧《送你过江》
民族舞剧《驼道》
秦腔《王贵与李香香》
淮剧《小城》
话剧《詹天佑》
美术、书法、摄影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
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艺术人才培养美术类滚动资助作品
编剧类滚动资助剧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