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AI重绘历史:警惕数字时代的认知误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当AI重绘历史:警惕数字时代的认知误区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5-11-28 09:39

当AI重绘历史:警惕数字时代的认知误区

——寻找AI拟像时代的历史“光斑”

  作者:王宇阔

  当前,随着AI技术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广泛应用,其“双刃剑”的特征正在凸显。AI技术在历史影像生成领域的应用即是如此。一方面,它对文物的数字化修复、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它为公众“缝合”出一个有悖于真实的幻觉,其背后潜藏着历史虚无主义的认知误区。

  这里所谓的“幻觉”,指的是AI生成的历史影像用视觉上的“真实性”替代了历史原本的真实性。譬如,有脑洞大开的网友利用AI技术修复了摄影史上第一张照片《勒格拉斯窗外景色》,画面从黑白不清的窗外景象变成了被遗弃的历史遗址——红瓦稀疏、墙体斑驳。尽管与原作相去甚远,但由于AI创造的“沧桑感”符合现代人对“百年老照片”的刻板想象,网友们并没有过多质疑这种被拟像化了的“历史”。去年,国外某社交网站上流传着一幅假照片,配文是“亨利·福特坐在他第一辆汽车中,摄于1896年”。由于“符合公众对发明家的想象”,这幅图片被数万人转发。类似的还有一幅关于莱特兄弟首次飞行的AI生成图,因“人物的表情自然”,图片被网友误认为是真实的史料。可以说,从《勒格拉斯窗外景色》被AI“修复”得面目全非,到假照片在社交媒体上肆意传播,AI技术正以制造“幻觉”的方式重塑着公众对历史的视觉认识。

  AI生成的历史影像并非基于客观的历史事实,而是基于训练数据的模型,因而它才会将一些看似真实且毫无违和感的特征“缝合”在一起,赋予本不属于这些特征的对象。这个角度的观点可以重新揭示AI在“修复”《勒格拉斯窗外景色》时遭遇的必然性失败:AI算法过度拘泥于图形的相似,而无法理解照片中间那块三角形亮斑其实并非某个实体,而是感光材料在长时间曝光后留下的痕迹。在摄影家眼中,这块亮斑本身就是珍贵的历史影像,因为它见证了尼埃普斯当年所使用的铅锡合金板、早期的化学感光材料和漫长的曝光时间。它反映的是人类首次记录影像时的艰难尝试。然而,AI算法会自然而然地将其判定为“噪声”,继而遵循它的逻辑将其识别为墙壁、屋顶、遗迹,并迎合现代人的视觉经验生成看似和谐的影像。

  生成式AI的技术逻辑决定了它作为“幻觉”的这一本质。即使当技术发展得足够成熟时,我们也应当对AI生成历史影像这一现象抱有警惕。在历史影像的深度伪造与网络传播情境中,AI为公众带来的认知误区至少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AI的算法偏见植入历史影像会固化公众的认知与思维。要知道,AI模型的训练数据天然携带互联网上的“文化偏见”,它生成的历史影像基于数据概率的强化,因而会自然地迎合、放大、固化那些作为“主流数据”的视觉模板。例如,在生成“中世纪欧洲”影像时,AI可能会过度渲染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泥泞、黑暗与愚昧”这些刻板印象;在描绘古代文明时,AI可能会套用西方殖民视角下的东方主义想象。AI的算法偏见会将复杂多元的历史简化为扁平的视觉奇观,使公众的历史认知在潜移默化中走向同质化。

  第二,AI影像的指数级增长会淹没真实的历史信息。AI的生成能力是近乎无限的,其生产成本极低,但传播速度极快。当网络空间被海量的、难以溯源的AI影像充斥时,真实的历史信息就会与它们混杂在一起,共同争夺着公众的注意力。而在算法的加持下,一些更具视觉冲击力、更符合大众偏好的“数字垃圾”就会更容易被公众获得,这将导致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状况:真实、原始但可能模糊、残缺的历史证据,被看似精美、完整但虚假的AI影像所遮蔽。

  第三,集体记忆的拟像化会加剧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中的蔓延。当拟像大量取代真实的历史影像,成为一代人构建历史认知的主要素材时,公众的集体记忆便开始与历史本体发生断裂,记忆的根基不再是与过去相连的“索引”证据,而是无根的、可随意生成的编码。当历史影像沦为可以随意编辑、戏说,甚至恶搞的叙事素材,当同一历史事件的多种AI版本在网络上并存且相互竞争时,真相便在“罗生门”式的叙述中消解殆尽。这时,公众可能陷入一种普遍的怀疑论:既然历史影像都可能是伪造的,那么还有什么可以相信?而这种对一切历史记录真实性的怀疑,恰恰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终极形态——它并非单纯地消解某个对象的真实性,而是从根本上解构真实自身的存在。

  可见,AI生成历史影像背后的认知危机是一个连锁反应:它始于个体的认知被算法植入偏见,继而使信息生态被大量拟像污染,最终导致集体记忆的根基被瓦解。其实,这种经过美化的、娱乐化的、去除了所有粗糙棱角的“历史”比遗忘更加危险,因为它用一种令人舒适的感官体验,代替了沉重而复杂的真实。这使历史失去了其原有的独异性,变成了一个顺从的、可以利用AI随意捏造的“客体”。这时,人们似乎不会再面对一个需要被不断理解和阐释的、带着“伤疤”的过去,而是在面对一个可以根据某种偏好无限定制、无限优化的“历史主题乐园”。在AI时代,捍卫历史的真实性,已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身处信息洪流中个体的义务。我们应该在AI制造的幻觉中,努力寻找那块能够刺痛我们、证明真实存在过的“三角形亮斑”。(王宇阔)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文化原创力:肩负起AI时代的新文化使命

  • 微短剧如何突破体裁囿限,深透呈现恢宏革命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何如此重要?“根基”二字有何深意?实体经济又该如何把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主攻方向,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
2025-11-19 15:41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