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易明
费孝通是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散文家。谈及他的文学创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评价:“费孝通的名字一直罩在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影子里,文学天赋反而被淡化了。他的《乡土中国》一直在流行,半是因了学问之好,半是得益于文史的修养,其述学文本可作文学作品来读。”

《费孝通散文》费孝通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5年7月出版
日前,《费孝通散文》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五十余篇费孝通的散文佳作,内容涵盖人物随笔、在各地考察过程中形成的游记、围绕“华味”与“洋味”等饮食文化的随笔以及深思文化的多篇杂文。选文的创作时间跨越70余载,相对全面地展现了费孝通在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及关注的社会要点。
11月17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的“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5周年暨《费孝通散文》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以《费孝通散文》中的相关内容为原点,展开了关于费孝通学术精神、家国情怀与文学涵养等的深入讨论。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指出,费孝通晚年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念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追求,为民族团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了深刻内涵。而费孝通的成就不止于社会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研究与学科建设,他的散文文辞隽永、寓意深远,兼具学术思想与人文温度,一如著名作家曹聚仁的评价,“深入浅出,意远言简,匠心别见,趣味盎然”。
“费孝通即便在90岁高龄,仍然思维清晰地判断中国国情、国际形势、我国的选择、未来大势,令人敬佩。”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表示,在费孝通的散文中,能看到大学者的虚怀若谷,敢于直言,以及真挚的情感。作为学者散文,时时处处都有密集、丰富、饱满的知识与信息投送。
“费孝通的文章中既保持着赤子心,又秉承着君子行;他是地之子,更是人之子。”文学评论家施战军表示,在费孝通的散文中,有着大量的“暗物质”与“硬功夫”,这是他社会学研究、人类学研究中国化的一种体现,是一般文人所不具备的,从中可见费孝通的真精神、大精神,他是土地的人,也是家国的人,是经世致用的人。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在发言中指出,“文与学”原是不分的,19世纪末以后,受西学冲击,散文被独立出来,成为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文学门类。费孝通的文章不是讲日常生活、风花雪月的小文章,而是回到传统中国。今天重读他的文章,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他重新接上了中国的“文”和“学”不分的传统。在这些文章中,费孝通以敏锐的观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创造力的重大命题,如发展乡村经济、人类文明的走向等。陈平原特别提到费孝通抗战时期在西南考察期间写的“行记”类作品非常值得关注。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读书人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这类文章不是纯粹的学问,而是为了适应那个动荡年代的生活状态与报纸的发表,一半是学术、一半是文章,一半是日记、一半是生活,隐含着作者的家国情怀。这对于学术史、文学史来说非常重要。
“严格来说,散文随笔写作,他只是偶尔为之,并不倾注于文学创作。内心所思,多为社会生命形态与文化形态里的经纬,常常在田野调查与风物考古中思考世相。”孙郁指出,这是西方知识分子才有的治学方式,学理的层面仿佛有无限深远之地,吸引费孝通去探究,于是描前人未见之景,听到他人难明之音。但这种考察,与太史公的云游、徐霞客的行吟,未尝没有相似的一面,即便是学术味道很浓的著述,读者也能闻出诗的味道,品出画的情境。也由于此,费孝通的写作,科学理性之旁,不仅仅多了鲜活的实证精神,有时候不乏古人文章里的意象。费孝通既能概念演绎,也能形象思维,二者相得益彰。
据悉,《费孝通散文》是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点出版项目“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中的一种。人文社将从大文学的概念出发,进一步梳理书目,把“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做得更加丰富和完善。(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