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安潮:国家艺术基金的艺术追求

2017-01-06 11:43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我有话说
2017-01-06 11:43:31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从“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看国家艺术基金的艺术追求:  

国家艺术水准的集中展示 精品剧目的华美演绎

 ——写在国家艺术基金运行三周年

  王安潮

  2016年10月在陕西省举行的中国艺术节,共有57部剧目入围第十五届“文华奖”的终评,再加上参加展演的30余部陕西省优秀剧目。如此多的优秀作品集中在半月展演,一时间,以古城西安为中心的汇演之地艺术氛围空前浓郁,人民文化生活空前活跃。同时,百姓对精品的迫切需求也带来了关于文化发展的深入思考,尤其是运行仅三年的国家艺术基金在这场文化大餐的“中国制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精品文化促进之功、之效,令人赞叹。

  有一些数据可资为证,一是获奖比重高,57部终评剧目中有45部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占比79%;10部获得“文华大奖”的剧目中有8部来自基金项目,占比80%;10位获得“文华表演奖”的演员来自10部剧目中,其中有6部为基金资助项目;二是观众上座率高,从笔者所看的歌剧、舞剧及部分戏曲、话剧来看,上座率均在95%以上,有些剧目甚至观众爆满,连走道里都坐满了人,如民族乐剧《又见国乐》、黄梅戏《小乔出嫁了》、歌剧《大汉苏武》及《冼星海》等,这一景观在既往古城舞台上极为少见。在艺术效果上,每一个剧目均发挥了舞台剧目的综合艺术美,有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剧情,有大气绚丽、令人目眩的舞美,有精微舒展、恰到好处的表演,有优美迷人、极富民族风情的音乐,以精品剧目的精微演绎集中展现了国家艺术高标准、精细作、表民心的艺术追求,展现了近年来国家级大型舞台剧目的最高水准,这些成就来自于各地艺术家们的精心准备,从编剧、剧本的反复修改论证到舞台呈现的反复打磨,从宏观视觉的恢弘大气到微观情感的醇香迷人,从外显形态的物化把握到内蕴审美的思想升华,都展现了艺术精品的人民性战略目标。这些艺术追求及其举措,引发了包括笔者在内的文艺工作者的深思。

  一、主题的民族性征

  主题选择及其造型发展是大型舞台艺术的内在核心,也是它是否能为大众和业界所认可的关键所在。此次中国艺术节的展演作品多在主题塑造上选材精良,发展充分,将选自各地民族民间的艺术主题进行了多样化的发展。

  其民族性征的主题表现之一是选材中华民族英雄式人物,并以现代艺术手法进行多种侧面的弘扬。例如豫剧《焦裕禄》(河南豫剧院三团2014年)、京剧《康熙大帝》(天津京剧院2015年)、昆曲《大将军韩信》(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浙江昆剧院2015年)、京剧《黔人李端棻》(贵州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晋剧《于成龙》(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2015年)、黄梅戏《小乔初嫁》(安徽省黄梅戏剧院2015年)、琼剧《海瑞》(海南省琼剧院2015年)、壮剧《冯子材》(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2015年)、民族舞剧《沙湾往事》(广东歌舞剧院有限公司2014年)、歌剧《大汉苏武》(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2014年)、芭蕾舞剧《八女投江》(辽宁芭蕾舞团2014年)、评剧《母亲》(中国评剧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话剧《徽商传奇》(安徽省话剧院2014年)、话剧《兵者•国之大事》(总政话剧团2014年)、龙江剧《松江魂》(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2014年)等。英雄人物是历史文化积淀与时代民族艺术精神的集中显现,能较为直观地展现舞台艺术作品的主题形象。如《大汉苏武》以出使匈奴的汉代苏武为对象,以古曲《苏武牧羊》的曲调为主题音乐形象,将歌剧的主题表现为历史的悲壮与厚重,给人以深刻的震撼;而《沙湾往事》以“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弘扬广东音乐的历史功绩为主题,将《赛龙夺锦》等广东音乐主题运用其间,将何氏对民族音乐整理、挖掘、保护过程中深重的民族情感进行了浓墨重彩地大写意。

  民族性征的主题表现之二是选材民俗情韵,进行或历史叙事或韵味凸显的发展,其民俗均为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其情均为饱含历史与地域的时空凝聚,其韵均为各地语言音调的特色润饰。如:淮剧《小镇》(江苏省淮剧团2015)、京剧《七个月零四天》(青海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6)、评剧《母亲》(中国评剧院有限责任公司2015)、评剧《红高粱》(天津评剧院2015)、滑稽戏《探亲公寓》(苏州市滑稽剧团2014)、芗剧《保婴记》(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2014)、湘剧《月亮粑粑》(湖南省湘剧院2014)、川剧《尘埃落定》(成都市川剧研究院2015)、滇剧《水莽草》(玉溪滇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2014)、秦腔《易俗社》(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2016)、秦腔《狗儿爷涅槃》(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2016)、黄梅戏《小乔初嫁》(安徽省黄梅戏剧院2015)、话剧《祖传秘方》(辽宁人民艺术剧院2016)、舞剧《丝海梦寻》(福建省歌舞剧团2015)、舞剧《桃花源记》(湖南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2015)、舞剧《诺玛阿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2016)、舞剧《戈壁青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歌舞剧团2014)等。在民族民间艺术素材的选择上,地方性戏曲与舞剧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责任感,不约而同地担纲起了民俗素材的挖掘与显现任务,在民俗情境塑造与民族历史叙事上进行了较为集中的阐发。如《小乔出嫁了》以黄梅戏经典的曲牌,将三国时期的周瑜之妻小乔进行了“小人物,大历史”地历史叙事,在小乔与闺蜜叶儿在农家校园中的一场对戏中,戏曲将柔婉俏丽的安庆方言及黄梅戏音调的特色进行了展现;《诺玛阿美》将哈尼族的音调与民族史进行了荡气回肠的叙说,选材了《哈尼四季生产调》等鲜见的古歌,并将其进行了民间指向性的展现。

  地方性的艺术语言具有“母语”性意义,民俗素材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指向性,它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恰当地挖掘与发展,其选材不仅依赖于原来地方性艺术语言的物化形态特点,并借助素材的自有艺术空间,从而进行了基于当代语言的展现。观演者多能从艺术语言的自身魅力中寻得心灵的感动。

  其三是物化形态民族素材地显现,以指向性明确的具象化舞美和虚化的现代多媒体影像,对民族性征进行展现是当前舞台艺术作品的重要呈现形式之一,它有助于表现中国古典写意式的物象,也有助于表现西方实景式的景物。《沙湾往事》以国画屏风为基础,采用旋转的动态转换,与最后一个投影的景象变化一起,塑造了多雨翠绿的南粤风景和隽永清秀的广东音乐出演的场景,给人以直观的物化指向,使观众有较强的场境带入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云巨变的抗战历史和风雨飘摇的民间音乐窘境;《传丝公主》以桑园、唐宫、丝路等场境以及大唐乐舞中的软舞、健舞等物化形态,将观众迅速带入唐朝时期丝绸对外交流的盛况;《易俗社》以写意式的戏曲造型艺术与具象的戏台造型,展现了剧社在发展中宏盛与衰败的历史线索;民族乐剧《又见国乐》采用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双窗口”,说乐事,演乐曲,再加上多重投影设计,让人们在虚实之间领略音乐发生发展的历史,感受民乐的韵味美感。而很多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对民俗中特有的韵味及物态化元素进行显现,对作品中的文化特质予以弘扬,让观众由表及里地认识了各地民族民间风俗民情。尤为值得强调的是,演创者不拘泥于狭隘的民族观念,也不再迁就于大众化、国际化等所需要的表面易懂性,而是遵循艺术原有的韵味进行恰当的现代审美推展,这有利于保存民族性征的内在韵味,使其附载更多民族民间的艺术特色。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