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国知识分子有着怎样的新年梦想?

2017-01-09 09:25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我有话说
2017-01-09 09:25:36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作者:张守涛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寄予美好的希望和祝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对新年的愿望单也在进行着一次次的修改。让我们将日历翻回到八十多年前,看看那时的中国文人们,都有着怎样的新年愿景。

民国知识分子有着怎样的新年梦想?

  1932年11月1日,久负盛名的《东方杂志》发起“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梦想征集活动,向全国各界知名人物发出约四百多封征稿信,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大曝光。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包括了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茅盾、俞平伯、周作人、叶圣陶等大批著名知识分子。尽管有这么多文人墨客来稿,时任《东方杂志》主编的胡愈之先生却也不免遗憾,他认为发出征稿之初,更希望获得广泛职业的来稿,而从结果看,多半是“文化贵族”,鲜有农民、工人、商店职员等的梦想稿件。尽管如此,《东方杂志》的这一做“梦”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毕竟有那么多的文化名人投稿,他们的梦想虽不能说完全代表当时全社会的梦想,但起码代表了当时的民国文人们的集体愿望。

  对于未来的中国,大多数人的梦想是传统的,他们梦想着建成无阶级、无国家、无压迫的大同社会,如谢冰莹的梦想是“一个没有国家,没有民族,没有阶级区别的大同世界”;郁达夫的梦想是“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上的压迫,人人都没有,而且可以不要‘私有财产’”;读者伊罗生的梦想是“将来的世界是无国界的大同世界”……

  相较于上述那些宏大的梦想,有些人的梦想倒是很实在、具体。如南京国立编译馆的刘英士梦想着“未来中国的国家身份,仍旧是和它的构成分子的知识、能力和道德相称”;《中学生》杂志编辑叶圣陶梦想着“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凡所吃的饭绝不是什么人的膏血,凡所做的工作绝不为充塞一个两个人的大肚皮”。有些人的梦想则别出心裁、颇为有趣,如暨南大学教授周谷城梦想“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东方杂志》文艺栏编辑徐调孚梦想“未来的中国没有国学、国医、国术……国耻、国难等名辞”。有些人则干脆没有梦想或不相信梦想,茅盾说“对于中国的未来,我从来不作梦想;我只在努力认识现实。梦想是危险的”;孙伏园说“只有回忆没有梦想”;中央大学教授凌梦痕认为“理想的国家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只有极少数人的梦想是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如实业家穆藕初梦想“政治上必须实行法治”;光华大学教授诸青来梦想着“本国人民不论属于何种阶级,信奉任何主义,均有参政权。各党和平竞争,绝对不用武力”;大夏大学教授梁园东“梦想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

  个人生活的梦想呢?大多数人做的还是那恬静的桃花源梦,如《生活周刊》编辑艾逖生梦想有一日“效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到乡村里去,好像诸葛亮的躬耕南阳,做个十足道地的老农,自耕自食……”;银行家俞寰澄也说“我只想做一个略具知识的自耕农。我最酷爱田园生活”;留学回来的北平中法大学教授曾觉之一方面也梦想“独善其身,优游山林的高人逸士的生活”……

  尽管这些“梦”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热切地憧憬着一个“大同社会”。这反映了他们的理想情结,对于未来大多还是寄予了很美好的希望。而生活在今天的文人们,他们的梦想或许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改变。不过,不管是什么梦,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都应该会在胸膛里发出一阵澎湃之声吧!

  值得一提的是,在说梦者当中没有鲁迅。后来,他在收到《东方杂志》新年特大号当天,写了一篇《听说梦》。这位什么也不相信的清醒者说:“记者的苦心,我是明白的,想必以为言论不自由,不如来说梦,而且与其说真话之假,不如来谈谈梦中之真。”(张守涛)

[责任编辑:付双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