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非礼勿言”,莫让粗俗网语玷污汉语之美

2017-01-10 09:04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我有话说
2017-01-10 09:04:47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作者: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刘佳

  粗俗网语的危害并不局限于语言形式和个体发展,因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时刻都在传达着使用者以及所属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如诗人歌德所说:“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力量。”

  网络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网络用语也在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言语系统。几乎每天都有一些明明认识却不理解的网语,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并迅速蔓延,成为新的“流行语”。网语的产生和流行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来源更是五花八门,有些网语的确具有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旧词新用的特点,成为日常语言的调剂和丰富,比如“手慢无”“颜值”等等。但也有些网语形式奇诡、内容低俗,突破了文明社会最基本的礼仪和道德底线,对于心智尚处于成长期、言语系统尚不稳定的青少年,以及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危害不容忽视。

“非礼勿言”,莫让粗俗网语玷污汉语之美

  许多从事汉语研究和教学的专业人士,已注意到不规范网语对汉语学习的负面影响,词性模糊、语法规则缺失、随意篡改熟语,例如“她很淑女”“友走尽”“何弃疗”……当这样的网语在学习者的言语系统中累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如同病毒侵入肌体,使学习者对语言形成残缺、片面的认识,以至于无法用规范严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目前,不少中国学生驾驭汉语的能力令人担忧,在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碎片化、随意性、词不达意现象比比皆是,这种不健全的语言面貌恐怕就与经常接触和使用不规范网语有关。

  粗俗网语的危害并不局限于语言形式和个体发展,因为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时刻都在传达着使用者以及所属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文化,如诗人歌德所说:“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的力量。”如果说在前网络时代,某些粗鄙字眼儿、消极情绪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流通的话,当前对互联网的共同依赖就在不知不觉中把所有人拉进了同一个话语圈,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粗俗网语的折磨,甚至无法逃脱为其“代言”的尴尬。中国人向来提倡“非礼勿言”,这既是礼仪规范,也是道德规范,因为语言的粗俗反映的是精神的龌龊。粗俗网语不仅强迫大众忍受语言暴力,更是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亵渎。在国家大力倡导汉语走向世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倘若这些粗俗网语也一起走出国门,势必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会造成负面影响。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从古至今都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体现着民族的特性,是保存和传递本民族文明成果的重要工具。汉语记录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而它本身也是华夏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美丽的语言之一。基于此,我们应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规范网络用语,将粗俗网语扫地出门,维护民族语言的纯洁和美丽。(刘佳)

[责任编辑:付双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