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2016】2016中国电影:回归理性,追求品质

2017-01-13 15:29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1-13 15:29:30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除此,还有两部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黑色幽默电影值得一提,这便是《驴得水》和《我不是潘金莲》。其中,《驴得水》试图回应20世纪中国历史中的两个大问题,一是知识分子能否走向民间、与工农相结合,二是知识分子对庸众的启蒙是否有效。该片无疑给出了负面回答,一方面讽刺了满口崇高理想的知识分子在金钱、权力的引诱和压迫下,沦落为蝇营狗苟的自私自利之徒;另一方面,女教师张一曼对小铜匠的启蒙、色诱,换来了被启蒙者的报复和羞辱,这也是80年代以来对知识分子是否具有独立精神的特殊想象。该片幽默中有酸楚,荒诞中见现实,被评论界誉为有态度、有思考的佳作,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喜剧电影更多的可能性、更大的发挥空间。《我不是潘金莲》则借村妇李雪莲的轴劲“现了一把官场的原形”,也顺便给各级官员上了一堂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特殊党课。这种对官场隐秘生活的窥视,与其说是导演冯小刚借主人公李雪莲的柔弱之躯来批判权力,不如说显示了冯小刚及“顽主”一代对革命年代反官僚主义传统的继承。

【中国@2016】2016中国电影:回归理性,追求品质

  最后,2016年底还有两部纪录片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和《生门》同时公映,给疲软的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色彩。其中,《我在故宫修文物》由同名电视纪录片重新剪辑而成,主要有以下两个看点:一是揭开了陈列在玻璃窗后面的罕见珍贵文物的神秘面纱,二是细致入微地讲述、展现了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故事和生活状态。片中,热爱文物事业的年轻大学生在师傅手把手的指点下认真学艺,享受着单调工作背后的深层乐趣,引起了观众对生活方式、人生意义的重新思考。与《我在故宫修文物》的静谧、安详不同,医疗题材纪录片《生门》表现了产科医生与命悬一线的产妇之间患难与共的人间真情。镜头不时投过窗口拍摄外面生生不息的长江,让观众在感受到“生门”之惊心动魄的同时,理解医生的敬业和母亲的伟大。

  诸如此类。不难看出,2016年中国电影有了让人欣慰的新气象。虽然票房增速放缓,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回归理性的趋势,其实是一件好事。它充分说明,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观众不会轻易被华而不实的宣传所忽悠,而更在意并开始深入思考领会电影的艺术品质、文化含量和思想意义。票房压力,完全可以转化为动力,促使业界更加注重修炼内功、提升品质。另外,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市场过于迎合和依赖青少年消费者,容易导致内容的幼稚化、风格的低龄化。随着多功能院线、数字银幕等硬件的提升,有望吸引更多中老年观众走进院线,倒逼生产更多内容精良、寓意深刻的严肃主题电影,真正实现中国电影市场的百花齐放。(张慧瑜)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