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工匠精神之我见

2017-01-13 18:31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我有话说
2017-01-13 18:31:00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刘根勤 文史学者

  “匠气”从何而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匠心”从何而来,由博返约之谓。有了“匠心”,工匠就升级为巧匠、名匠、大匠。其区别就是人文与人道精髓。

工匠精神之我见

  去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此前,“工匠精神”这个词已经跟生活品质与专业主义等语汇一起,构成“野蛮生长”时代之后的一种新价值趋势。政府公文的采纳,让它进一步登堂入室,炙手可热。

  在关于“工匠精神”的舆论潮流中,有几个话题为大家津津乐道。比如,奥巴马与日本寿司的故事,山东青岛遗存的德国百年制造水管,还有中国北宋时期的各种器具,既包括赣州的下水道这种形而下的载体,更以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作为审美的顶级境界……另外,“工匠精神”一词还入选了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人们热切期盼这种精神能成为社会的主流。

  “工匠精神”的指向是审美,并且是更多地关注细节之美,品质之美。我们的细节美,很多要到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然而在日本和德国或其它一些发达国家,几乎随处可见其对美和品质的追求。

  “工匠精神”为大工业发展提供追求理念,但从源头讲是手工业精益求精的体现。

  马克思曾经讲过,手工业艺人的幸福感是最强的,在几乎停滞的时间和极其单一的空间内,用生命雕琢一件器具,这件器具就是他们自己。英国产业革命之后,人们的生活节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物质财富飞速增加,但生命的质感也日益流失。马克思就用“异化”一词,概括了这样的精神变迁。

  这种“异化”的悲剧,几乎发生在了所有的领域,从农业社会到工商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人们的生产水平——包括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与传播速度加速度提升,物质财富巨量增加,“富可敌国”不再是修辞,“一夜暴富”成为广泛流传的神话。不管这种暴富是合法的还是类似传销一样的骗局,满世界全天候都是富裕起来而到处周游的平民,尽管到处只能人看人和对文物景观的破坏,但人际关系趋向冷淡,内心世界日益荒芜,心理医生的培养根本够不上需求,种种浅薄而虚妄的骗术大行其道。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审美出现回归是题中应有之义。

  日本,现在被称为“工匠精神之国”。我没去过日本,但对日本的历史、文学著作有些了解。《探索》频道的日本系列,比如浮世绘、寿司、武士刀等专题,让我入迷。这种情结,随着年龄渐长心境趋缓,表现地更加内在。

  比如顶级寿司,一个学徒,需要有很多年打下手的经验才有资格上案板。又比如一把武士刀,可能要很多刀匠一起合作,经过几个月打磨才能顺利出品,而且更多时候是功亏一篑。但工匠们不会有大的情绪波动,因为他们对成功的理解不一样,他们不在乎花费时间,需要保证品质与荣誉。那把刻着自己或者作坊名字的宝刀,是一生荣誉所系,如果这把宝刀还能成为英雄建功立业的工具,那将是自己至高无上的光荣与梦想。

  我的家乡江苏,气候与人文与日本南部较为接近,我们的父辈也曾穿过木屐,在雨中的青砖巷上噼啪作响。手艺人在我们那里也是罕见的。大家都知道拥有一门好的手艺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至少在他们的心目中工匠比劳作艰苦而收入低微的农民要好得多,但现实却是很少有人去静心学习一门技艺。直到1980年代初,村里才有年轻人学习木工,也是那种门槛极低的手艺,村里却因此趋之若鹜。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至少在广大的中国农村,生存是莫大的负担,很多地方没有商业传统,一部分人就选择了读书或当兵,目的也只是想有个稍稍体面或者稳定的饭碗。这种环境下,要求人们能够安心做手艺,就显得过于奢侈了。

  “工匠”只是一种职业,所谓“工匠精神”,只是在特殊语境比如现在的整体性焦虑中才被赋予的正面价值。“匠气”从何而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匠心”从何而来,由博返约之谓。有了“匠心”,工匠就升级为巧匠、名匠、大匠。其区别就是人文与人道精髓。好比《射雕英雄传》中王重阳批评周伯通的,习武要有济世救人的胸怀,《天龙八部》中藏经阁中扫地僧说的,佛学比武学更重要。

  比如书法,身边写得好的人很多,但真正能成为书法家的不多。学界前辈朱东润教授,四十岁以前字很丑,后来愧而学书,三年成为大家,无他,以道御技耳。我的老师陈永正先生,以金石大家与诗歌国手而为书法,允称南方第一。

  这种高深的道理,我们不得时时与闻。我们需要的,是像一家寿司店里的初级学徒,学会起码的规矩,就是礼仪,在漫长的成长里去品味技艺之美与大道之美。

  最近重温曾国藩的一篇文章《圣哲画像记》,他提到古代三十二位哲人,说这些哲人,选一个人,读一本书,实践一辈子,就可以大成。我们说的纯文学作者,他列举八人,韩流欧曾,李杜苏黄。最近曾巩的真迹卖了天价,可以作为一个注脚。

  毫无保留地总结,中国,才是工匠精神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中,是这样。现在,有待我们发掘、整理、继承。(刘根勤)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