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文化盘点系列——民俗文化】
作者:中国民协国内联络部主任 侯仰军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学习和培训。贯彻学习刘奇葆同志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加强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使民间文艺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传承民间文艺就是延续我们的精神血脉,坚守民间文艺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2016年,“工匠精神”成为年度热词,掀起了一股研习传统民间手工艺的热潮。注重专业性、实用性、前瞻性的刺绣、剪纸、唐卡等手工艺门类全国杰出传承人培训班在各地接连举办,对民间工艺的保护、传承、发展趋于常态化,一些濒危的民间工艺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中国民协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核心,举办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活动涵盖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泼水节、火把节、赶秋节、盘王节等少数民族节日,突出了民族性、地域性、群众性、自发性,因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视角,从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体现了人民的节日人民办、人民的节日人民享,在共享中实现传承、保护和发扬的理念。
2016年,中国民协还启动了“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组织专家学者和民间文化传承人对“一带一路”上的民间文化进行探源。该工程涉及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民间习俗和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一带一路”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也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一带一路”上的民间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尚未开掘的富藏,通过探源,让人们感受和认识到“一带一路”民间文化的辉煌和伟大,从而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没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016年民间文艺异彩纷呈,亮点多多,不胜枚举。如果推选本年度最能激发中国人和海外华人自豪感、自信心的重大事件,非“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莫属。“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已使用两千多年。直到21世纪的今天,该历法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凝聚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倍感自豪。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充分证明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自信,也表明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对中国承担保护文化遗产职责的认可。传统文化需要自信,也需要他信,如此,才能形成更好的文化交流和传承、传播机制。(侯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