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雷人的“抗日神剧”为何屡禁不绝

2017-01-23 15:43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我有话说
2017-01-23 15:43:35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付双祺

  作者:刘巽达

  我辈年少时,对《地道战》《地雷战》等抗日名片很是迷恋,可以说是百看不厌。曾经看到《地雷战》要拍成电视剧,不禁充满期待,尤其是看到一则隆重推荐的网评曰:“相对于经典的电影版《地雷战》,电视剧版《地雷战》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再现了抗战时期胶东人民用智慧、勇敢谱写的神奇历史。不只向经典致敬,更打造了一种情怀,进一步让年轻人体味抗战的艰辛,感受民间智慧的重量……”

雷人的“抗日神剧”为何屡禁不绝

电视剧《地雷战》中,男主费力抬起土炮,扛在自己肩上。

  然而,等到它出笼,看到其真面目后,竟诧异地发现,抗日名片转眼间演变成“抗日神剧”,不但没能“让年轻人体味抗战的艰辛”,反而让他们“体味抗战的容易”;不但没能“感受民间智慧的重量”,还让人“感受主创愚蠢的轻浮”。此话怎讲?只要披露一个违背常识的镜头就能看出,它和其它雷人的“抗日神剧”属于一丘之貉。

  《地雷战》中,男主要复仇救人打鬼子,村民急忙搬出了自家土炮,这土炮非同小可,乃是祖传的,一下子就发挥了巨大威力,把鬼子纷纷炸翻。但没打出几炮,炮架就塌了。这时,男主费力抬起土炮,扛在自己肩上,虽然被提醒“这玩意儿能震死人”,但他依然一脸坚毅,无所畏惧,一炮之后,男主也只是晕了过去……这个“用生命打炮”的镜头,被网友纷纷吐槽,认为简直是不顾常识逞英雄。

  其实这样的桥段屡见不鲜,其它“抗日神剧”比其有过之而无不及,像著名的“手撕鬼子”“化骨绵掌”“弹弓击穿鬼子身体”“一箭射穿三个鬼子”“石头砸落飞机”等离奇剧情在不同的神剧中不断上演,可谓“没有最雷,只有更雷”。尤其是抗日神剧《一起打鬼子》中“裤裆藏雷”的情节更是让人目瞪口呆:“银妹”去探望被日本人关押的爱人“大棒”,两人旁若无人地缠绵过后,她竟从裤裆摸出一枚手榴弹,然后高唱“再爽一次”的自由赞歌,拉弹自杀。如此匪夷所思的荒诞剧情,赚眼球则赚眼球矣,但由于缺乏常识性知识支撑,非但没有增加艺术感染力,反而被广大观众所诟病。

  对于不断出现的“抗日神剧”,人们不禁要问,为何这段严肃的历史,会被这样“戏说”和糟蹋?抗日战争是一场无比艰辛、旷日持久的恶战,为什么神剧中却把鬼子描写得如此弱智和无能?这样岂不是佐证了抗日的容易?丑化鬼子就能突出我们的神勇吗?稍微懂得一点艺术规律的人都该明白,当一部电视剧以正剧和历史剧的面目出现时,它的情节和细节必须经得起推敲,如果其间充斥着离奇荒诞,其价值就会遁于无形。

  笔者认为,这些“神剧”的投资者和主创者何尝不懂得这个基本常识?他们只是把它当作一场“文化生意”罢了。他们其实是用游戏的尺度来把控历史题材电视剧:一款游戏能否吸引人,必有某些基本元素,比如枪战、动作、谍战、情色……如果抗战神剧除此之外,还像撒味精一样撒上“英雄主义”乃至“人气偶像”等元素,凡是“激发爆棚”的因素一概不放过,或许就能“迎合观众口味”,赢得收视率——出于这样的商业动机,投资者和主创者就“奋不顾身”了。

  正因为他们是当做生意在做,所以为了快速收回成本,往往不顾质量只求速度,不惜粗制滥造。但问题是,为何这些低劣的神剧能够轻易通过审查呢?这是需要追问的。可不可以这样解答:正因为我们对现实题材的作品把控失之过严,对具有思想性的电视剧作品缺乏鼓励机制,从而让这些雷人的神剧钻了空子?假如在审查标准的掌握上除了“政治正确”,其它要素可以等闲视之,这就会给各种神剧“既能规避风险,又能顺利通过审查”打开方便之门。也许,这是早在2013年抗战神剧就被广电总局叫停而至今停不下来的根本原因。

  现在有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就是把“雷”和“神”当做艺术的“独特性”和“独创性”,谁越敢想象,谁就越能吸引眼球。加之很多编创人员对历史一知半解或一无所知,更缺乏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以游戏的方式和角度来对待艺术创作,于是把严肃的文艺创作当做“短平快快餐”,管它有没有营养,只要能够来钱,就是最高追求。在这样的“共同心理”下,一场“无底线无操守”的比赛就拉开了帘幕。

  而真正的“独特性”和“独创性”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基础上的。最近热映的美国大片《血战钢锯岭》,描写了“一个神经病的圣战”:男主坚决不碰武器,却在战场上救出几十个伤病员……乍看匪夷所思,却是来源于真实故事。其间展示的生动人性,信仰魅力,赋予观众极其震撼的艺术感染力,令人怦然心动又回味无穷。同样是抗日剧,孰高孰下,一目了然。

  无论是对历史的正确回顾,还是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一切“教育意义”的获得,不能建立在对历史的亵渎之上。尊重历史,修好内功,严肃创作,严格把关,以对历史和未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抗战剧的创作和制作,才能有效杜绝“雷剧”和“神剧”的泛滥成灾。如何釜底抽薪地狙击这种停不下来的乱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过掷地有声的回答:“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归根结底,只有在制度的设计上,最大限度地屏蔽“当市场的奴隶”还能赚得盆满钵满的可能性,才能真正杜绝形形色色的“抗日神剧”。(刘巽达)

[责任编辑:付双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