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朗读者》的“同理心”和文化内涵

2017-04-01 17:15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4-01 17:15:11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甄 圆

  “情同此理、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为综艺节目的代入感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能瞬间击中心灵最柔软处,为情绪磁场的共鸣提供落点

  近日,在文化综艺《朗读者》节目现场,著名演员斯琴高娃朗读了贾平凹的散文《写给母亲》,并泪如雨下。在回应主持人董卿的安慰时,斯琴高娃表示,“该难过一下了。我们大家在座的人,都有爹有娘,而我们有的(人),包括我自己,爹娘都走了。所以呢,我希望在座的很多(人)……如果你们的爹娘还健在的话,从现在做起不晚——好好地爱他们,好好地伺候他们,好好地哄哄他们。别太多地犟嘴!真的,不然的话,后悔来不及……”

《朗读者》的“同理心”和文化内涵

  这段朴素之语,富于代入感,戳中了许多观众的泪点。这种代入感,形成了“情同此理、感同身受”的情绪磁场。三个“好好地”连用,虽慢,但铿锵有力。用情之深,用心之专,让人感动。当斯琴高娃读到“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时,笔者不得不佩服作家贾平凹:将大多数人司空见惯的打喷嚏与“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相联。这实在是《写给母亲》的又一“抓人”之处。这样的笔法,尤其写到了斯琴高娃的心里。“情同此理、感同身受”的“同理心”在这里表达得尤其充分。她之所以选择直戳泪点的《写给母亲》,就是要代入作家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而观众跟着她进入代入模式后,眼泪这一主题词的情感张力就立刻凸显。董卿说,不管你是谁、在哪里、在做什么,听到那样的朗读,都会产生极为丰富的生命联想。

  “情同此理、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为综艺节目的代入感提供了理论基础。它能瞬间击中心灵最柔软处,为情绪磁场的共鸣提供落点。而《写给母亲》最大的落点就是“后悔来不及”——假使您不趁早把爱说给父母听,有天“子欲养而亲不待”时,一定会满世界找后悔药而仰天长叹。

  “同理心”的“同”,其实也可以理解为“通”。在《写给母亲》声泪俱下的朗读中,观众能够嗅到泪滴的味道,爱的感受瞬间被“移觉”。情到深处自然浓,连主持人都被感动到背对观众掩面哭泣。“同理心”的“理”其实也是“真情”。综艺节目,光靠绚丽的舞美是不能长久火下去的。斯琴高娃在节目中为母亲吴云淌下了一行行热泪,由此笔者想到了《常回家看看》《时间都去哪儿了》。在那些“去哪儿了”的时间里,我们究竟陪伴了父母多久呢?

  同时,《写给母亲》这段朗读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表达集体记忆和百姓情感,更在于《朗读者》节目本身的禀性:在综艺外衣的包装下,内核是一颗“回归人文关怀”的初心。它和之前的《中国诗词大会》在文脉上是相通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以其独一无二的神韵征服了很多人——前一次是诗词,这一次是朗读。当大家对电子产品产生越来越多的依赖时,重新寻找失去的阅读习惯就成为必然了。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赞扬《朗读者》“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作家梁晓声称赏该节目“勾起了我们的一段记忆、一种情怀”。某知乎用户这样评价:在人们尤其依赖“两微一端”快速汲取海量资讯时,鲜有静下心来的时候。不管这节目能火多久,倡导阅读本身还是值得推崇的——“至少,需要有一群号召力的人来掀起这股东风”。

  个人认为,“一个人一段文”的《朗读者》更像演绎了一段人生。斯琴高娃这位一直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的优秀演员,在舞台上所展示的一切,在生活中也被复制。她以真诚的眼泪,去感受那最真实的生命印记。诚如董卿所说,眼泪是无色的,但是它分明又有着最丰富的生命的色彩。如果有人问近期最感人的节目,笔者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推荐斯琴高娃的“眼泪”,推荐《朗读者》,尤其是在清明节临近之时。一个民族对“思念故人、追忆先贤、感恩尽孝”这一文脉的继承是永远相通的。(甄 圆)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