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圈粉90后?

2017-04-06 15:37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4-06 15:37:01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谢伟锋

  近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荧屏,使得沉寂了13年的反腐剧开始了新一轮的复苏。在反腐“永远在路上”的时代命题下,与中国反腐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交相辉映的“走心”电视剧,观众对它的呐喊呼声之高几乎是同类影视作品中前所未有的,很多90后也被圈粉,成了这部反腐正剧的“迷妹”。

《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圈粉90后?

近日热播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

  号称“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就立即成为现象级影视剧,以至于“凡有流水处,皆有颂《人民》”。和以往不同的是,作为一部正剧,《人民的名义》不仅受到中老年群体的拥趸,还圈粉了大批90后。

  很多网友评论《人民的名义》“拍得让50后到90后都感兴趣”,此言不虚,在笔者的微信群中,很多人都在分享《人民的名义》长期有效观看链接,平时热衷追逐“小鲜肉”的90后们也纷纷刷屏,成了达康书记的“迷妹”。

《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圈粉90后?

  《人民的名义》让市委书记李达康这一角色成为了新晋“网红”,很多90后粉丝还为其制作了表情包

  作为管窥官场的现实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能让90后互联网受众长期驻屏,其中必有“干货”。从精准表现检察官查案办案,到揭露腐败背后的触目惊心,《人民的名义》具有资源上的优势,也因此有了可以率先脱敏、先走一步的剧情;此外,该剧贪官的级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大尺度”也是让该剧吸睛无数的重要原因;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名义》并没有把这些当成端着的资本,反而是平着身子讲故事,让大家不是以反腐之名来过眼瘾、解心气,而是真正地被其中的精彩所吸引,并自愿安利。

  讲故事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人产生感知上的洗礼与思辨上的省悟。在这方面,《人民的名义》可谓是颇见功底,某些细节处理的让人印象深刻,笔者举证一二:在《人民的名义》首集中,两个贪官用镜像对立的方式来形成“冲突”——“小官大贪”的处长赵德汉穿着寒酸,躲在单位筒子楼宿舍吃炸酱面,与此同时鲜衣怒马的副市长丁义珍穿着笔挺的西装,在豪华酒店接受各方商人的“顶礼膜拜”。镜头的调转也转换着观众对于贪官形象的思考——贪官不再是一贯的丑恶嘴脸,也可以是“披着羊皮的狼”,有饭局上觥筹交错的典型,也有骑自行车上下班家里却堆几个亿的“非典型”——他们在生活中是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暖男,让人很难将之与脑满肠肥的贪官联系起来。

《人民的名义》为什么能圈粉90后?

  在第一集就被抓捕的贪官赵德汉家中私藏2亿现金赃款,但是平时却衣着朴素,骑自行车上下班,与以往的贪官形象大相径庭。

  这样精彩的故事构思,当然得感谢作家周梅森的惊艳文笔。但同时,演员精湛的演技也是该剧深受好评的原因之一。有原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影子的“自行车巨贪”赵德汉,其生平已经基本上被媒体曝光的差不多了,但侯勇依然有能耐把人们已经熟知的贪官形象进行“二次演绎”,将其“性格分裂”与“两面人生”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就是演员讲故事的本领,他能把结局已经揭晓的故事再场景还原成心潮起伏的情节。到达这种火候,一定是需要演技打底。显然,《人民的名义》练好了这种基本功,这也给后来者起到了榜样效应。

  此外,剧中还加入了“网络直播”“微信点赞”“水军经济”等网络热点元素,把网络素材即刻嵌入到剧中,这种现学现卖的“拿来主义”,想必也是让年轻人走心的原因之一。从现在年轻人对《人民的名义》的追捧来看,90后们在看剧时也并非只看“颜值”,他们也注重影视剧本身带来的思考。对于正剧来说,不论受众是50后还是90后,想要圈粉就要学会把故事讲好,“会讲故事”才是影视剧中真正的“杀手锏”。(谢伟锋)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