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文化产业管理系副主任 李康化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是在中国和平崛起与民族复兴背景下,着眼于统筹当前国际国内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和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而提出的倡议,也赓续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乔凡尼•贝利尼创作于1514年的名画《诸神的盛宴》,其中有许多精美的中国瓷器。古代“丝绸之路”也让中国瓷器风靡欧洲大陆。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是经贸往来之通衢,也是文化交融之大道,承载着东西方文明互鉴的历程。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创作于1514年的名画《诸神的盛宴》中,诸神用的都是中国的青花瓷器。正如“丝绸之路”其名,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东亚强盛文明的一个象征。
“丝绸之路”的诞生,并非强势文化的单向侵略,而是不同文化间的双向流动。在此流动的过程中,“丝路”沿线国家都不是孤立的起点或终点。“一带一路”的文化意义即在于,秉承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下的人类文明交流和分享模式,契合当代基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人类文明共同认知,提供了迥异于西方文化殖民的中华文化传播道路。“一带一路”倡议的活力,直接体现在路、带、廊、桥等以“去中心”为特点的中国话语,其语义实质是平等、包容,代表着国际社会的“非极化”“去边缘”发展倾向,超越了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极化思维。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要解决中国经济问题,而且要解决世界发展难题。但要达成这些目标,首先要解决“一带一路”倡议自身需要面对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不是政治、经济问题,而是文明冲突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涵盖全球约63%的面积,约44亿的人口,沿线民族众多、文化多样。文化的异质性构成了“一带一路”合作前景的巨大张力,同时也对凝聚各国共识提出了复杂命题。
共建“一带一路”的五大重点合作领域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堪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之本。通过“文化先行”的方式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文化信仰和价值理念上的沟通,以“文化相通”推进“民心相通”,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才能稳步推进。而要实现“民心相通”,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文化因空间而差异。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各具特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构成了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特色文化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言,寻求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项目,并以此为突破点带动民族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符合国际分工的全球贸易体系。由于文化产品是蕴含文化符号与精神价值的物化载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文化产品的贸易自然就促进了文化思想的交流。
实现人心相通,企业间的国际文化贸易比政府主导的国家间文化交流更为切实有效。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贸易,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动能。文化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要对内促进文化产业的提质增效,对外实现文化产业的合作共赢。具体路径是: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品体系,构建圈层文化贸易。已有的一些成功经验表明,文化认同是文化产品成功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产品的设计与生产要深化对消费者的理解,基于传统的创新是产品生命力长青的保证,葆有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情的文化品牌更有未来。
“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自信,对于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益的分享、文化的交流有着深远影响,诉说着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理想情怀。当下,产业化已经成为促进文化繁荣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中国文化产业要紧抓“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机遇,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从而实现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目标。(李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