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互学互鉴,“一带一路”助力文化丝路新发展

2017-05-10 15:58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5-10 15:58:26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文话一带一路】

  作者:西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屈健

  借助丝路纽带,寻找共同语言,处理好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沿线国家文化的关系,发挥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自省与自新能力,打造与“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互利互惠、共享共赢、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感

互学互鉴,“一带一路”助力文化丝路新发展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文化融合和构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桥梁,不仅凝结了沿途各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在中外友好交往史上书写下光辉篇章,向世人展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友善和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强化各国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世界提供了一条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之路,展现了当代中国开明开放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两者互为依托,不可或缺。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具有增进情感、凝聚人心、沟通破障的先导作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仅整合了区域内国家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在文化交流发展上互往互利,互相启发,精彩迭出,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语言、文字、宗教、艺术等文化资源的交流传播。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一带一路”倡导树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正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作为一种新的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为一切积极参与其中的国家和组织提供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广阔舞台。

  以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开放性与柔性亲和力,促使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之花,在当代社会绽放出求同存异、和谐相处的美丽和芬芳。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厚重,促成多方发展理念上的价值共识,筑牢命运休戚的“伙伴关系”,是实施“一带一路”宏伟举措的前提,也是促进民心相通、传播中国当代价值观、增强文化互信、谱写和搭建和平友谊之路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的开放性和文化自信,体现在与“一带一路”相关合作方的双向互动和多元借鉴中。中华文化素来主张“和而不同”,善于借鉴不同文化的优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此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始终能够保持勃勃生机和活力。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中,离不开国与国之间营造的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氛围。由于“一带一路”贯通亚欧非,只有充分挖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善于倾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声音,寻找共同语言,加深理解增进信任,形成利益交汇点,才能有效化解分歧,形成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找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最大公约数”。同时要多借助“历史符号”关照下的传统丝路文化融合如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瓷器文化、丝绸文化等的发掘和再创造地运用,淡化地缘政治色彩,更好地传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

  推动“一带一路”,需要以探索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前进的引擎,同时借助传统丝路纽带,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自省与自新能力,以人文先行、文化开放的姿态,使人文交流与文化传播始终伴随“一带一路”的推进。(屈健)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