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没有打开,何来文学?

2017-08-02 09:51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8-02 09:51:06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没有打开,何来文学?

  ——从读王敦《打开文学的方式》谈起

  作者:黄帅

  打开,OPEN!

  相比“理解”“开启”“走进”等老掉牙的词汇,书名中的“打开”一词用得实在巧妙。生动形象只是其表,稍作思索,“打开”背后充满灵性的思想便顿时跃然纸上。

没有打开,何来文学?

  《打开文学的方式》,王敦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作者王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中国语言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我和作者王敦一样,都曾受教于中文系的科班教育。只是在修完专业后,王敦留在大学,成为一名文学教授,而我则进入媒体领域,虽然继续与文字打交道,但距离深奥的文论研究和精致的文本细读,还是相当遥远的。但我和王敦在看待文本和理论上,有一致的看法,就是不要刻板地将理论思维教条化,也不能脱离文本谈理论。但不可否认,理论和文本的脱节——换言之,中文系学生爱理论和爱看作品的,似乎越发有分解对垒之势。

  “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据说这是原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老师的金句。这一观点自有道理,如果中文系学生都去搞创作、沉迷于文学文本内部,也不是好事。但在许多大学的中文系里,学生不爱读作品,甚至老师都不鼓励读文本,而是用一堆看似高端时髦的西方文论来“武装”头脑。

  平心而论,我也是个“理论派”,对文学理论尤其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偏爱,是我坚持研习文学的一个重要兴趣点。正如本文的题目句式,也是在向“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一经典的学术句式“致敬”。一方面是出于对思想的渴求,同时也受身边读书氛围的影响——身边的朋友很少有对所谓的纯文学有痴迷的兴趣,大多数还是有理论的关照,起码要显出自己的知识“逼格”较高,而不是只会读一些大家都能读懂的小说,否则怎么能显出中文系的专业性呢?

  对于这样的思维模式,我不置可否。但正如王敦在《打开文学的方式》中指出的,“理论固然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过于信赖理论其实也很不值——会陷入森林看不真切,树木也见不到一棵的窘况”。

  王敦似乎有意在避开理论“高冷”的一面,并试图告诉读者,从个人生活和经验出发理解理论,比生吞活剥那些高头讲章更有意义。“从文学解读中获得的,也应该算你的私有财产。”并且,文学理论和阐释本身,也是读者发挥主体性的二次创造。这就让理论不再是哲学殿堂上高不可攀的玄妙知识,而是贴近生活的、与大众文化并不隔绝的趣味知识。

  破除对理论艰涩的畏惧和非理性执念后,读者需要做什么,才能真正打开文学呢?王敦在书中,从符号解读、文本细读和文本叙事三个角度切入,剖解了这个问题。符号学本是西方文论中颇为艰涩的一派,如果想让读者觉得文论简单易懂乃至“不过如此”,完全可以用那些陈旧的、朴素的乃至通俗的文论来“满足”读者,为啥要搬出弗莱这样的理论大亨来作注?

  通读全书,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王敦始终没有否认文学的公共性和对社会世道人心的影响意味。文学符号与社会符号在理论上异形同构,私人通过公共符号表达个人情绪和欲望,公共文化在个人文化身上实现更有潜力的叙述——这正是作者看重的,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进而言之,如何更精致地捕捉文本的内涵?文本细读的功夫就必不可少了。在书中,作者对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的文本做了非常详细精致的细读,尤其在隐喻象征和修辞的妙用上,多有妙语哲思。

  当然,文论的海洋是浩渺无际的,每一个热爱思考的人都不可能不被它的魅力所诱惑。王敦在书里只呈现了文论世界里极小一部分的内容,更多耐人寻味和引人深思的问题,还需跳出文本来寻找它的奥秘。但不论怎么讲,若“打开”的姿态和方式是正确的,这条寻思之路上也会绽放出更多理论的芬芳与炫彩。(黄帅)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