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大家庭的最终景观是“融合”

2017-08-11 17:57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8-11 17:57:14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陈城

  作者:刘巽达

  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京召开,大街通衢的电线杆上彩旗猎猎,营造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这是一个“立体的大会”:不但有高规格的开幕式论坛,还有分论坛和展会,以及各种网络直播。整个亦创国际会展中心,笼罩在互联网+的氛围之下,烘托出网络文学的兴旺景象。

文学大家庭的最终景观是“融合”

  我有幸躬逢其盛,参与其间。会内会外,参会者所论主题,多半论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无论领导还是专家,均将网络文学称为劲旅、奇葩、生力军等等,认为它给文学插上了网络的翅膀。尤其是会上披露的网络文学读者的惊人数字,更是让人们意识到:科技进步必然带来生活方式包括阅读方式的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网络文学的“野蛮生长”,既有外在的环境因素,也有内在的激励因子。

  网络文学有其天然的长项和短项。长项是:由于它不用层层审稿,创作不设任何门槛,作者的写作状态相当自由,就具备了“天然落地、直达读者”的优势,从中可能产生有思想的、犀利的或者在艺术上有独特表达的好作品,某种具有探索性的新文体新写法也可能从中萌芽,并且避免了因编辑的个人好恶或个人水平等因素而产生的“遗珠之憾”。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短项也隐藏其中:由于门槛低,缺乏优秀编辑的筛选,必然造成一定程度上低质量文学作品泛滥的情况。加上网络作者较多考量点击率等谋利因素,重利轻义,就会稀释掉不少文学性和思想性。虽然传统文学中也有一些“文学垃圾”,但从绝对比例上而言,网络文学中的“文学垃圾”还是远多于传统文学。这并不奇怪,海量的生产,快速的制造,难免泥沙俱下。

  但真正优秀的文学,说到底还是“内容为王”的,在内容质量和价值观的衡量上,人们不会刻意划分你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只要是好作品,照单全收;是坏作品,一样拒绝。网络文学作品一旦点击率爆棚,传统出版物照样伸出橄榄枝,将它纳入传统文学领域。而传统文学的精品一旦在网上流传,也会很快变身为网络文学。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它们的未来方向很可能像“融媒体”一样:它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自优点,一手打两副牌。文学大家庭的最终景观也一定是“融合”,总有一天人们不再像今天这样划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融文学”成为化合后的常态,真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网络也者,只是呈现的方式而已。就我自己的例子而言,我在光明网上的专栏,可以归类为“网络文学”(文艺评论也是文学的一部分),但它又往往同时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在出版社出书,显然可归为“传统文学”——何必分得那么清楚?

  目前情形下,网络文学倘若要从某种程度的“边缘”走向“主流”,可能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网络文学作家如何摆脱“重利轻义”的惯性,建立起“胸中有大义,内心有情怀”的写作初衷,逐步使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经典化,经历某种意义的凤凰涅槃和脱胎换骨,担负起主流文学的使命。网络文学“看上去很美,爱的人很多”,正在成为一种世界级文学现象,如何把它融入到国家文化建设的洪流之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文运与国运相连,今天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与国家的兴盛和强大密不可分。它是“文化走出去”的天然使者,其潜力之大无可限量。在各种网虫、棚虫等自发促进下,中国的网络文学借着民间翻译力量快速出海,已然融入老外粉丝的日常生活。文化输出是真刀真枪的活儿,来不得半点的勉强和强迫,只有老外们真正喜爱,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网络文学一不小心来到了传统文学难以抵达的彼岸,这既让人们意外,也让人们沉思:在网络时代,文学乃至文化输出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这是需要认真面对的课题。

  今天,中国“网络文学+”大会的召开,我们能够从这个读上去像“家”、实际上远不止“家”的含义的“+”上,嗅到开放、现代、时尚的气息,摸到“网络正能量、文学新高峰”的标高。祈愿从今往后,在网络文学这一块,看到更多有筋骨、有精神的好作品,与传统文学一争高低。(刘巽达)

[责任编辑:陈城]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