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军大业》的青春视角改写了革命史的书写方式

2017-08-15 14:30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8-15 14:30:53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郑晓林

  假如电影没有给年轻观众们一个可以产生兴奋点的理由,他们完全有可能拒绝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那么,红色教育就会因进入不到观众的内心而流于形式

《建军大业》的青春视角改写了革命史的书写方式

《建军大业》剧照 图为青年演员欧豪饰演的叶挺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电影《建军大业》隆重上映,是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之后“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电影上映前夕,国家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局长张宏森曾表示,要“消灭陈词滥调、拖泥带水、多余的‘政治正确’,为主旋律电影正名。”张宏森的这一番话,无疑是立足现实,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肺腑之言。

  《建军大业》作为一部红色历史题材的电影,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稍微年长些的观众,可能对于伟人们的一些事迹,津津乐道,将南昌起义、秋收暴动、井冈山会师等历史事件烂熟于心。他们想从观影过程中捕捉更多电影对于历史事件的表达。而一些年轻观众则不同,他们的历史知识或许没有老一辈人那么丰富扎实,观看红色题材的电影时,对故事的来龙去脉难免会有些茫然无知,对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难免也会有些不甚明了。年轻的观众的兴奋点往往是通过偶像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进而引起他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追思。但是,这也不失为是年轻人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入口,这种进入的方法说到底,也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路径。

  红色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其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故事走向都是不可更改事实,如何让“老树开新花”,从而调动起年轻人的观影兴趣,就必须在“拍得好”和“演得好”上做足文章,《建军大业》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大的努力。电影对“四一二”大屠杀进行了铺陈描写,使得南昌起义的合理性、正当性、紧迫性和必要性都得到了正确的展开;电影打破了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惯有的碎片组合,让故事一气呵成,保证了电影的美学呈现;整部电影的叙述有血有肉,详略得当,除了对整个南昌起义进行了历史描写之外,又着重对贺龙与陈峰对决南昌城,朱德和钱大均对决三河坝等情节进行浓墨重彩,人物塑造鲜活立体,从各个方面呈现出符合年轻观众的观影爱好的画面和内容。

  在演员挑选方面,导演大胆启用了目前受到青年观众喜爱的明星,而这些所谓的“小鲜肉”们在电影中的出色表现,足以让观众们感到欣慰。相信这些青年演员在出演角色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与他们年龄相仿的革命领袖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正如张宏森指出的那样,“一个没有青年的事业是没有前途的事业,中国电影不可能不给青年人留出上位的空间”。但是,假如电影没有给年轻观众们一个可以产生兴奋点的理由,他们完全有可能拒绝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影,那么,红色教育就会因进入不到观众的内心而流于形式。为什么不能采取一些适合他们审美趣味的艺术表现形式呢?毕竟需要实现年轻的受众群体与红色历史题材电影的无缝对接。(郑晓林)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