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生我宅必有用:“宅经济”能否改变生活?

2017-08-18 10:20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8-18 10:20:14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何雅君

    “网活族”催生的“宅经济”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坐在家里花钱,或者数钱。

天生我宅必有用:“宅经济”能否改变生活?

说到“宅”,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个整日在家的邋遢形象

  从“葛优瘫”到“大张伟瘫”,从“黑框眼镜”到“体型偏瘦”,说到“宅”,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个不爱说话、整日在家、什么事都在网上解决的形象。其实,“宅生活”所孕育的“宅文化”有着自己的内涵与外延。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宅文化”催生的“宅经济”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现代生活。

  “网活族”催生“宅经济”

  “宅”这个名词起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简称,最早是由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1983年通过漫画作品提出的,主要形容那些对动漫着迷并且不顾时间、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群。后来,“宅”就逐渐演变成对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于个人兴趣、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之统称。“宅文化”的不断发展,引领着网络消费文化的改变。随着“宅文化”的兴起,各种与之相关的产业也在高速发展,“宅经济”也因此应运而生。在家中上班、兼职、从事商务工作或消费构成了现如今的“宅经济”。

  网络无疑是“宅经济”的主要集中地,众多“御宅族”成为商家们开拓目标消费人群的潜在市场。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订餐……人们无需迈出家门,就能兼顾生活、娱乐和工作,有人形象地将时下这类依赖互联网解决各种生活服务问题的人群称为“网活族”。而随着“宅文化”在年轻人中的流行,“网活族”也日益壮大,这也悄然之间也改变了不少商家的运作模式。

  “宅经济”在本质上是网络发展的结果,核心价值是网上购物。减少出行次数,购物、聚餐、逛街等消费形式转换为一人一台电脑或者手机,由网购代替外出购物,由网络娱乐代替聚会,由外卖代替外出聚餐。依靠网络,“网活族”甚至可以足不出户搞定自己的一切生活。 “宅经济”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及参与者年强化等特点,不断转变着现代人的消费模式,也改变了生活方式。

  宅人能“宅”也能产——“宅经济”催生全新商业模式

  为了满足更多“宅人”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商家和企业也开始将视线瞄准在“宅”这一片新市场。一些拥有实体店面的商家和企业将商店搬进线上,在传统销售渠道之外建立网络销售部门。消费者只要动动手指,所有想吃又不想出门买的食品都可直接送货上门。不仅是食物,电器、家具、家政服务甚至美容、医疗,都可以在网上一键搞定。“网活族”的壮大带动了商业模式的转变,“宅经济”更是对传统商业模式造成了重大冲击。、

  “网活族”除了坐在家里花钱外,还可以挣钱。这方面自有榜样可学:安娜•列塔玲这名美籍俄国移民依靠在网上教授英语,每年进账6万美元;她又用4美元购买了一个廉价摄像头,在网上开办自己的电视购物节目,仅在三年间便赚到170万美元。互联网催生出的新职业,简直多到晃瞎眼:试客、帖客、网络写手、网络秘书、网络心理师、网络游戏代练员,这些新职业也确实促进了电商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花八门的网络新职业,让“网活族”多了赚钱的新去处。个性化、精细化的职业分工,也有助于专业人才的脱颖而出。但“宅经济”催生的相应问题也不容忽视:宅人们所谓的网游陪练虽然好玩,但收入不稳定,只适合吃青春饭;网络主播可能一夜暴富,但处在金字塔尖的只有少数几人;网店页面设计、微博微信营销等也和现实中经商的一样,只不过将地方换到了网络上而已。大多数互联网新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同质化严重。即使吃得了苦、卖得了萌,如果技术含量低、对年龄要求高,提升空间仍然有限。

  理性对待——“宅经济”不会替代传统消费方式

  与传统的商业模式相比,“宅经济”发展的速度想对较快,是“因危机而兴旺”。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式来看,“宅经济”这种新兴的消费模式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消费方式。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及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新兴消费方式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将渐渐地渗透至现代人的生活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宅经济”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宅经济”潜力巨大,成为很多商家和企业眼里一座可以挖掘的大金矿。不过,“宅经济”仍然存在经营商家门槛低、廉价低层等现象,假货、水货、低质产品的出现,使得消费者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发展“宅经济”需要严格规范立法,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宅经济”发展的有利保障和强大催化剂。(何雅君)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