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刷屏时代,我们为何还要“书香阅读”

2017-09-30 15:20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09-30 15:20:48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邓海建

  双节将至,当大街小巷贴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北京地铁里一组以《书香中国》为主题的“北京阅读季”纪实图片为这个人声鼎沸的城市拓展开一片清澈澄净的空间。已成功举办了七届的“北京阅读季”变成了北京的一张文化新名片,让阅读变成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刷屏时代,我们为何还要“书香阅读”

  一城书香,胜过浮华满眼。

  即便在广袤的中国农村,千家万户新春的对联上,亦是常见这句话:“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贫如洗也好,金玉满堂也罢,对“惟有读书高”的笃信,大概是自古以来的精神传承。因此,当新媒体阅读动辄被“10万+”所蛊惑的时候,我们特别怀念那个单纯美好的捧读时光。

  这是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步履匆忙、目光飘忽,即便数年前就有印度工程师直言《不阅读的中国人》,又尽管北上广的地铁和顺风车上丢过上万本书,“深阅读”和“慢阅读”的风习仍奔走在回家的路上。2017年8月,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年7月中国APP活跃用户排行榜》中显示,微信、QQ、支付宝钱包、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搜狗输入法、美团团购、UC浏览器和滴滴出行位于榜单前十名。可见,在这个刷屏年代,人们的生活与消遣时光里,已经难得见到阅读靠前的盛况。

  读书这件事,大概不仅是彰显知识的工具理性,更是寄寓着人类的栖居诗意。

  盖因如此,每一座书报亭的命运,每一条阅读长廊的冷暖,每一家实体书店的遭逢,都牵动着爱书人、读书人的心。这大概是硬币的两面:一是碎片化时代的读书,确实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乃至伪阅读、浅阅读大行其道;二是对捧读时光的追忆与敬畏,又唤醒了另一个“书香中国”。2012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全民阅读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系列扶持文化发展、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陆续出台,比如去年的《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等。

  读书之要,在于自觉。为什么要读书?一则,梦想使然。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自古以来,知书识礼,大概是人行走于江湖的基本功。从个人的梦想到家族的荣光,从国家的兴盛到民族的复兴,重知重智,重书重教,是不二之选。用顶层设计的话说,读书还可以“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二则,现实使然。此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主要情况。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图书阅读率为58.8%,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这些数字多有进步,但横向比较仍有距离。中国制造也好,文化输出也罢,没有扎扎实实的书本支撑,没有蔚然成风的阅读加持,终究镜花水月难落实处。

  路有千千万,法有万万千。有人难免要问:刷屏时代,我们为何非要“书香阅读”?纸墨方寸间到底有什么是高清液晶屏所替代不了的?一方面,纸质图书并非只是对传统阅读习惯的留恋,它寄寓的是阅读的质感与快感。阅读这件事,成风化俗地说,是需要一种姿态和仪式感的:一字一句、一章一节,可圈可点、可折可写,思路顺畅、逻辑完整——在书香阅读中最有悠然畅意之感。另一方面,书香阅读本身是生命体验的过程。碎片化的阅读,终究了无痕迹,既潦草疏忽,又断章取义。沉浸书本之中、徜徉书香之内,那些在阅读中记下的“此情此景”“此物此人”不会被“删除”,更不会被“清空”——那些“掩卷思人”的美好,岂是数字化阅读能代替?就譬如人生中的校园时光之所以天真浪漫,大概亦在于捧读对于人性的无声滋养。

  在移动互联成为生活常态的今天,献给这个时代最美好的祝福仍当是——书香盈门、书香满城,书香四海、书香中国。(邓海建)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