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十八洞村》:主旋律电影的诗意表达

2017-10-23 13:21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10-23 13:21:22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比较艺术学博士 李 立

  10月13日,由王学圻、陈瑾领衔主演的电影《十八洞村》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为原型,讲述了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退伍军人杨英俊和杨家兄弟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发生了观念上以及生活方式上的改变,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感人故事。

《十八洞村》:主旋律电影的诗意表达

  电影《十八洞村》塑造了以杨英俊为代表的一群不甘贫穷、勇于奋斗的乡民群像。对于这些乡民们来说,种水稻、插秧、喂鸡是天大的事情,带孩子、喝酒、吃饭是幸福的慢生活;荷包里面有钱,一家人能够团圆便是最大的幸福。电影镜头围绕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恩恩怨怨将故事徐徐展开。在这些镜头语言下,一种乡土式的时代记录悄然进行,一种中国式的诗意生活呈现其间。电影虽然表现的是脱贫攻坚这一宏大的主题,却没有靠热烈激昂的场面推进故事的发展,相反地以一种静谧舒缓的特质,展现出乡村在时间的缓慢流淌中,发生的改变。

  《十八洞村》所构筑的核心矛盾是杨英俊的那句天问:他一辈子都在种地,怎么种成了贫困户?由此出发,如何带动一家人致富,如何让一个村寨致富,成为了杨英俊以及杨家班的责任和担当。精准扶贫、脱贫致富、甩掉贫困户的帽子成为该片的叙事主线。《十八洞村》巧妙精细地处理了这条主线,但又表现得冷静客观,始终表现出隐忍和克制,把强烈的政治诉求内化于艺术的诗意表达之中,同时又富含了大量乡土生活的趣味和天真。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明确的脱贫诉求的背景下,富有喜剧感的音乐不时响起,富有动感的画面不时跳跃,富有隐喻的画面符号贯穿在诗意盎然的青山绿水的画面之中,将有喜感、接地气的叙事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笔者看来,《十八洞村》最为成功之处是把“主旋律电影”这一概念进行了拓展。曾经的主旋律题材被认为是政治正确、主题先行的代名词,因其枯燥刻板的表达方式,一度被市场遗忘在角落。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正能量的题材如何吸引观众,一直是主旋律影片的最大挑战。近年来,得益于我国电影工业的日渐成熟和电影导演们在创作上的突破创新,主旋律电影异军突起,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经过华丽变身后的主旋律电影成为了一个含义深远、富有弹性、兼具包容的概念。既有体现宏大叙事和政治诉求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电影,还有以动作冲突为核心的叙事模式,展示硬汉功夫和中国军人形象的《湄公河行动》和《战狼》系列。

  电影《十八洞村》以另外一种方式对主旋律电影进行了定义,它以时间为线索,以青山绿水为景观,以乡土中国的生活方式为聚焦点,成功地将主旋律的强度得以隐藏,将政治诉求的硬度得以消解。于是我们欣然看到,父女温情冰释了家庭前嫌,邻里乡情融化了个人恩怨,“板凳”回放到了应有的位置……乡土镜像之下呈现出了诗意栖居的味道。在这样一个富有艺术感的诗意表达与富有政治感的镜像话语中,十八洞村敞开了天人合一、和谐宁静的存在状态,呈现出拥有别样内涵的乡土中国景致。(李 立)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