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戏骨》系列作品:“入戏”欣赏,“出戏”思考

2017-11-14 10:46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11-14 10:46:58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 罗 干

  《小戏骨》系列影视作品,日前凭借儿童版《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又火了一把!“吊打各种流量小鲜肉”“神演技”“看哭了”……网友评论大多是这般溢美之词。当然也有“过早成人化”“炒作”“名利心理”等从保护孩子角度出发的善意批评。关于《小戏骨》系列作品所面临的正面、负面反馈,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进行包容性的讨论。

《小戏骨》系列作品:“入戏”欣赏,“出戏”思考

《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海报

  童星发展不可产业化

  在中外影视界,儿童演员都是被当做特别演员的一种,有其独特的银幕形象和表现作用,往往受到较多的关注。中国观众较为熟悉的童星,既有欧美的秀兰·邓波儿以及《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里的童星,也有国内的释小龙、张一山、杨紫、林妙可、《快乐星球》系列童星等。《小戏骨》系列是迄今在网络媒体营销推动下影响最广的儿童剧,剧中的数个小演员也成为时下炙手可热的童星。越是在这样喧嚣的当红氛围中,我们更需要冷静理性的声音来呼吁:童星发展要避免产业化,杜绝过度商业化、娱乐化。

  影视行业的复杂性和儿童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影视作品在某些方面存在“儿童不宜”的矛盾交叉地带。《小戏骨》系列先后翻拍了《焦裕禄》《刘三姐》《白蛇传》《红楼梦》等经典作品,随着作品相继推出,人们对于由小演员来诠释经典剧目有一些争议。比如,有些作品里需要表达较深层次的精神品质和人物思想,但这往往是儿童演员所不能感受和领悟到的;部分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也并不适合儿童演员表现。然而,《小戏骨》作品在收获了一片赞誉声之外,也有相当部分的网友对其进行谩骂、侮辱,这对于儿童演员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其实,童星在发展路上遭遇恶意评论、语言暴力的例子并非个案,林妙可、小彩旗、蒋方舟等都经历了少年成名,但在其成长之路上也都经历了花团锦簇的繁华和披荆斩棘的艰辛。笔者曾接触过数个儿童演员,除了对他们表现出的专业态度和敬业精神印象深刻外,也都无一例外地感受到在这群小演员身上有着本不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忙碌、疲惫和成熟。

  在“童星热”的追捧中,必须把保障儿童身心权益和营造健康成长环境,放在童星发展的首要前提。作为家长,要抛却自身的功利心,盲目地将孩子推向影视行业,从而放松甚至忽略了其正常的学业与教育;作为相关影视公司,不应过度消费童星价值,避免儿童演员接触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影视内容,使童星沾染上成人世界的不良规则;作为普通观众,对于小演员不应过度追捧,更不能恶意批评,这才是我们身处现代文明社会所应该秉持的基本素养。

《小戏骨》系列作品:“入戏”欣赏,“出戏”思考

《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剧照

  观众的审美素养反思

  打开《小戏骨》系列作品的评论页面,表扬性质的内容占了大多数,不少观众写下长篇评论,甚至有观众认为“小戏骨”们的演技足以“吊打”流量小鲜肉的表演,比肩众多国内实力派演员,可以超越87版电视剧《红楼梦》。但是,平心而论,这些评论是不是客观公允,也不得不让人们开始反思当下影视观众的趣味偏好和审美素养。

  首先,《小戏骨》系列导演潘礼平曾在采访中表示,孩子们的表演还谈不上创造性,而是通过一遍遍观看87版《红楼梦》后在指导下完成了表演,所谓的演技其实是小演员们用心模仿的结果。

  其次,有观众认为“儿童演员的优势在于演员的实际年龄恰巧符合《红楼梦》原著中人物的年龄,这对于表现人物的性格有更多的优势”。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完全忽略了现实与戏剧中不同的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生硬地把两个不同的时空划上等号。《小戏骨》系列作品利用儿童演员来表演观众思维定式中的成人世界,追求的是差异化的戏剧效果,并没有戏剧真实性可言,对其艺术价值的过度赞誉凸显了部分观众审美标准的混乱与错位。

  再者,观众对儿童演员演技的称赞首先是基于对小演员清纯、可爱外形的认可,同时,也伴随着对荧幕里所谓毫无演技的“流量小鲜肉”的批评。这一方面体现了部分观众追求外在的简单化美学思维,另一方面是他们对流量“小鲜肉”失望后无处安放的情感空档,转移到更加低龄化但同样面容较好的儿童演员身上。

  《小戏骨》系列作品无疑是在成人标准要求的指导下,由儿童负责贯彻执行的影视剧创作。站在孩子的立场,我们大可不必过于吹捧或苛责这部作品与剧中童星,而是保持一种纯粹的“入戏”观赏校园演出的态度,或许会更能释怀。站在成人的立场,《小戏骨》系列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的一些社会心态和观众心理,有必要让长大成人的我们“出戏”思考。(罗 干)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