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家宝藏》:一眼万年,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

2017-12-06 17:27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12-06 17:27:31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 闫 伟

  节目利用杂糅互搭的创新性思维,找到了文物与戏剧在大众传播中的契合点,把冷冰冰的远古器物掰开揉碎地精细解析、情感充溢地导入温度,让深蕴于国宝中的文脉精粹在故事的裹挟下润物无声地化人养心

《国家宝藏》:一眼万年,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

  12月3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国家宝藏》刚播出第一期,便在业界和坊间形成了热议话题,且收获了几乎“零差评”的良好口碑。在各种优秀文化类节目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这档节目的出现再一次成功地提振了观众的兴趣和热情,耳目一新的创意、精致考究的制作、熠熠生辉的内核,令这档节目彰显出高端而又诚意的上佳品质。作为旨在守护国宝、传承文脉的精益求精之作,《国家宝藏》在央视这一国家级媒体平台上的庄重亮相,表现出将回望历史华章与民族复兴梦想进行融会贯通的格局和气度,不仅是一种大国气象的影像呈现,更昭示着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利用电视媒体讲传统文化,最忌照本宣科、呆板教条,好节目一般会把生动故事和声画语言作为赢得观众的两大法宝,如能将二者互渗互糅便更加难能可贵。《国家宝藏》表面上是说文物、讲历史,实质上是通过与国宝相关的古今故事来赓续民族文脉,力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首期节目中选择的三件藏品不但件件堪称国家级珍宝,且在文化、艺术、物质几个领域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见节目在素材选择过程中的匠心所在。尤其值得赞赏的是,节目通过舞台小戏的形式别开生面地还原了一个个动人的国宝故事,其间最沁人心脾的不是“物”而是“人”,以及这些人物所承载的民族精魂、历史风貌、文化担当与人格魅力。在演绎过程中,还原历史与表达当下的融合虽还偶显生硬,但基本实现了“有意义”和“有意思”的有效互动。可以说,节目组利用杂糅互搭的创新性思维,找到了文物与戏剧在大众传播中的契合点,把冷冰冰的远古器物掰开揉碎地精细解析、情感充溢地导入温度,让深蕴于国宝中的文脉精粹在故事的裹挟下润物无声地化人养心。

  如果对文化类节目做些更高的要求,那便是希望可以跨越时空,完成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勾连和灵魂对话,使那些遥远的文化意象在当代“活起来”。当然,这不是要牵强地生拉硬拽,而是用情怀、智慧和技艺在精神层面实现古今的无缝链接。《国家宝藏》在每一件文物的叙述单元里都做了“前世今生”的创意设计,所谓“今生”便志在于此。《千里江山图》卷之于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冯海涛,各种釉彩大瓶之于故宫志愿者团队,石鼓之于原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主任梁金生,分别存在着某种独具特色的传承关系,而节目对于每一种关系的解锁和升华,则令观众或叹为观止、或动容感佩。主创团队有心的寻找、有力的表述、有情的抒发、有理的感悟,让每一件珍贵器物在无形中宛如一根文化红线贯穿历史、吞吐古今,焕发出生生不息、灼灼其华的时代气息,并富有生命力地绵延向远。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观众的收视兴趣与黏性,节目邀请了李晨、王凯、梁家辉等演艺人士以“国宝守护人”的身份参与其中。有个别声音批评其借明星搞噱头,其实,明星元素并非不可用,关键是如何用。用好了可以为节目带来意想不到的号召力,用不好则会成为节目的败笔和硬伤。不难看出,《国家宝藏》力图在戏剧环节发挥这些演员的表演长项,尽管从呈现效果来看还有一些改善和提升的空间,但每人都贡献了合格的完成度,并且在不同环节和流程中的独白、对话、串联等也做到了恰适有度。除此之外,节目在舞美方面也下足功夫、可圈可点,其舞台融合了纱盒投影视觉呈现、透视冰屏柱视觉呈现、透视冰屏柱台型变幻、巨型环幕视觉呈现等四大亮点于一身,例如在展现《千里江山图》时,现场大屏幕配合演员的表演以徐徐展开的方式打开璀璨画卷,整个演播室瞬间被画卷的壮阔气势和明艳色调笼罩,展现出一种震撼性的极致美感。当然,如果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节目还有略显遗憾的不完美之处,如果舞台小戏的编排能够更加强化戏剧性,如果一众馆长的对话能够更具深度和哲思,如果精神主题的提炼表述能够更显自然,节目的整体品质定会再上新台阶。(闫 伟)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