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相关的问题

2017-12-12 19:00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12-12 19:00:37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作者:黄 帅

  老舍的经典作品很多,《不成问题的问题》并不是最知名的文本之一,甚至从其篇幅来看,也不是很引人注目的作品。而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则淡化了原著中的讽刺色彩,增加了对民国风情的展现和对人性的反思,这就让作品即使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抽离出来,仍旧具有现实关怀的色彩。

与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相关的问题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同名短篇小说,是一部背景设定在战时重庆的三幕寓言黑白片,讲述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该片于2016年11月获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欣赏这部电影的确不需要多少历史背景知识,因为它展示的场景几乎全部精缩在“树华农场”里。当然,你可以把这个远离尘嚣的农场看成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空间,它可以包括任何你设想的场景。因为“树华农场”里的几个人物,都颇具象征意味,他们代表了一类人。

  从影片的艺术性上看,相比其他商业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很少有那种普通观众更为津津乐道的元素。比如,没有激昂跃动的背景音乐(影片音乐很少,为数不多的几段也是轻缓柔和的旋律),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影片剧情整体很平淡,只有在最后农场赶走尤大兴的时候,才稍有波澜),甚至采用了黑白片的模式。

  不过,这恰恰是这部影片的独特风格。正如一些评论指出,它是一部典型的“新文人电影”,为了给观众以民国时代的情绪代入感,也为展现影片的严肃性和深沉感,这样做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当“声光电色的美感”被压抑后,观众的想象力得以延伸,去思考那些表演之外的内涵,这恰恰是一些有学院派经历的导演所倾向的路子。

  影片导演梅峰曾称:“作为一个有学院背景,有过系统电影史积累,美学感受力训练的人,我觉得要通过自己的创作一个是传达美学态度,一个是传达社会态度,这是要同时、一起往前走的,是齐头并进的两个东西。”

  《不成问题的问题》带给观众的美感,的确混杂着含蓄的社会批判意味和浓郁的古典美感意味。中国传统美学偏重含蓄表达和委婉呈现的方式,尤其在展示人际关系的复杂问题上,偏爱用柔和的方式(当然这也可能变成圆滑的方式)来解决矛盾。

  丁务源就是一个典型的圆滑到狡猾的形象。《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小说里写道:“他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上有点发胖,而肉都是亮的,丁务源不是个俊秀的人,而令人喜爱。他脸上那点发亮的肌肉,已经教人一见就痛快,再加上一对光满神足,顾盼多姿的眼睛,与随时变化而无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讨人爱,而且令人信任他了。”在电影里,范伟出演这个角色,应当说表演得十分到位。影片塑造的丁务源的外形和小说里大致相似。

  不同的是,老舍在原著里暗喻,在这种人的管理下,农场最终走向没落;影片没有如此明确的批判意味,却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叙述里给予读者自行判断的空间,反而更具开放性。而尤大兴的留洋背景,注定了他的思想是由西方文明和现代科学知识所塑造的,在一个守旧和败落的古老中国的语境里,只能壮志难酬,成为被人排挤的对象。这或许是老舍对当时国民性的批判意图体现。在影片里,这种剧烈冲突的意味被淡化了,代之以更为隐晦的表达,甚至一度把矛盾关键聚焦在尤太太身上。

  好的电影应当和经典的美术、音乐一样都是艺术珍品。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很像一幅文人风情的水墨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世间情态。节制和简约的美感也让其具备多重解读的可能,就像品尝一杯甘冽的茶水,要经过反复琢磨才更有味道。(黄 帅)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