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反思

2017-12-26 11:28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7-12-26 11:28:31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编者按:2017年10月26日,“中国艺术新视界”——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巡展第15站走进东莞,来自64位青年艺术家的145件(组)艺术作品在莞城美术馆集中亮相。开幕式结束后随即召开了以“城市化进程中属地文化艺术的发展思路”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赖志强、《东莞书画》执行主编熊羲、莞城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刘萍等参会,并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对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反思

  《东莞书画》执行主编 熊羲:

  从经济方面来看,东莞算是国内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发展很快,从一个小县城迅速发展为一个地级市,2018年GDP也即将超过万亿,而全国超万亿的城市只有12个。从文化生态来看,近现代史上东莞出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也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分不开。处在珠三角前沿的东莞,吸引外来文化较多,本身文化底蕴也较为丰富,明代画家张穆,近现代史上的可园张氏家族、旨亭街容氏家族等都对文化的推广和绘画的发展产生过促进作用。

  这些年来,东莞的确很重视文化发展,包括莞城美术馆的建成开馆。其实按级别来说,莞城美术馆只是一个基层美术馆,去年获得了文化部的重点扶持,现在已经承办了许多有份量的展览。将来,我们也期待更多具有学术品位的、有包容性的、涵盖丰富的展览在莞城美术馆呈现。通过展览,对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与传承、艺术风格发展与变革、历朝历代的艺术评价等进行梳理。像浙江、上海、江苏等地,以及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许多展览都很好。

  从东莞的现状延伸到国内,我们可以看到,东莞是现代中国艺术生态的一个缩影,但还存在很多差距。

  第一,我们拥有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艺术史学也非常丰满,为梳理当代文化生态提供了丰富滋养。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文化复兴,强调文化自信。今天,“中国艺术新视界”展览展出的是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需要已经成熟的艺术家反思我们的学术成果和艺术创作,如何更好地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当下应该如何做,如何把“文化自信”的概念运用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中,是所有艺术家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

  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到了几个“自信”,我觉得“文化自信”尤为重要。我从事中国书画研究和创作,感觉“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深入挖掘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拿书画来说,最高的境界是“正大气象”,唐宋时期中国书法达到顶峰,引领中国绘画的诞生。到了明清以后,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在走“下坡路”,而西方机械文明诞生,通过工业革命很快超越了中国,国民感到自己文化的缺失,也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削弱。特别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提出要全盘学习西洋文化,包括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国外对中华文化还是非常敬仰的,包括现在西方绘画走向衰弱的时候,反而是中国绘画更引人瞩目。所以,我们自己要找到民族自信心,这一点可以延伸到“中国艺术新视界”的展览上,看青年艺术家与中国当代的绘画创作,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另外,对我们来说,从创作的角度,总体分两部分:

  一是,国家层面需要美术家通过绘画等艺术创作来记录历史、传颂文化。这是历史画卷,也是时代画卷。二是,所谓“艺术”更多的是艺术家心境的表达,是艺术家在生活中感知到的美,借助手中的画笔传递的内心波动,这也是艺术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美术,音乐、舞蹈也是如此——满足于人对美的情感需求,首先愉悦自己,然后愉悦别人。

  所以,就创作的这两个方面来说,如何契合往往也是难题。其实,这二者可以兼顾,也可以分开,既以描绘时代为主题,同时也走进、探寻艺术家的心灵深处。

  (光明网记者贺梓秋整理)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