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风筝》:信仰不灭,风筝永不断线

2018-01-04 09:00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1-04 09:00:37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石依诺

  作者:韩浩月

  以往的主旋律作品通常会将“信仰”解读成“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鲜血与生命”,《风筝》自然也是在这个主旋律下展开讲述。然而,柳云龙导演的这部新作,为“信仰”这个词汇,注入了更多朴素的元素。这些元素总结为一个词即是“委屈”。

  风筝,扶摇高空,飘飘荡荡,充满了变化与不安全感,但只要线不断,风筝就永远不会失联。而对于谍战剧《风筝》中的主人公郑耀先来说,风筝手中的那根线,就是心中的信仰——信仰不灭,风筝永不断线。

《风筝》:信仰不灭,风筝永不断线

《风筝》中,郑耀先在建国前的形象

  从《暗算》到《风筝》,谍战剧的意象变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但是现在,观众对谍战剧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在评判《风筝》时,会选取更严格的标准。在这个更为严苛的标准线上观察柳云龙,会发觉他在创作上的不变与变:不变的是,《风筝》仍是一部充分挖掘与展现谍战剧固有元素的类型剧精品,会在残酷中融入浪漫与抒情;变化的是,这部作品近一步对“信仰”进行了理性的诠释。

  何为“信仰”?以往的主旋律作品通常会将“信仰”解读成“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付出鲜血与生命”。《风筝》自然也是在这个主旋律下展开讲述,但柳云龙的这部最新导演作品,为“信仰”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词汇,注入了更为朴素的元素。这些元素总结为一个词即是“委屈”。“委屈”来源于身份的撕裂,最终却在信仰的强大力量下烟消云散。

《风筝》:信仰不灭,风筝永不断线

《风筝》中,郑耀先在建国后的形象

  柳云龙饰演的男一号郑耀先,是一只飘在高空的风筝,为了崇高的革命信仰,他潜入国民党军统组织,成为人见人怕的军统六哥。这只“风筝”所处的环境,无异于惊涛骇浪,牵扯着他的那根线之所以没有崩断,除了郑耀先与持线者拥有高度一致的追求外,更在于“风筝”本身对“线”的信任与依赖。

  但郑耀先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面对革命同志在自己面前的悲惨遭遇,他会发出撕心裂肺地呼喊。这种呼喊最有代表性的情节是,郑耀先对上线领导陆汉卿的抱怨:“十年了,我已经分不清楚自己是红是白,是人是鬼。这样下去,敌人不收拾我,我自己也要崩溃了。已经十年了,我不知道还能活几个十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活得像个人?”

  面对与自己单线联系的郑耀先,陆汉卿对他的态度是凛然的;但当陆汉卿眼睁睁看着郑耀先身陷囹圄而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不禁向同城的地下党发出抱怨。电视剧在此处做了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处理:陆汉卿几乎一字不差地重复了郑耀先的台词——这也许就是《风筝》的别致之处,它凸显了信仰的坚定与伟大,也如实刻画了在信仰面前,普通人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在激烈斗争的年代,能够在残酷环境下保存人格的坚定与统一,并成为那个时期情报工作者最值得大书特书的部分,正是信仰所带来的强大力量。《风筝》正是沿着这条叙事线,刻画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活着的人都会有一些“委屈”,但当他们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这些“委屈”便被抛到了脑后。无论是慷慨就义的曾墨怡,还是被国民党中统制造“车祸”撞死在街头的程真儿,所有的委屈与抱怨在英勇就义的那一刻烟消云散,信仰在这一刻散发着强大的魅力。

  通过《风筝》的故事,观众会对“信仰”有更深入的了解。“信仰”不是盲目与冲动,而是写进骨髓里的一种信念,若非是这种信念坚持,郑耀先的“信仰”也不会在漫长的三十年时光里一以贯之。这只“老风筝”,即使在晴空万里的时候,也丝毫没有松懈,因为他知道牵连他的那根线是沉重的,那不是一种约束,而是一种信任;不是牵制,而是责任。

  今天看郑耀先的故事,看这部以“谍战剧”名义播出的电视作品,我们会首先考虑它的观赏性。柳云龙团队的招牌为观众保障了作品的娱乐价值,但该剧更应深思的,是对“信仰”的理解。信仰从来不会像风筝那样在天空飘,相反,信仰哪怕在天空之上,也厚重如铅坠。一代人牺牲了他们的青春与生命,来支撑“信仰”在高空飘扬。面对这样的“风筝”,我们要做的不止是“欣赏”,更应是深深的凝视。(韩浩月)

[责任编辑:石依诺]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