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真正的文人不会受困于自己的时代

2018-01-10 11:36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1-10 11:36:18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真正的文人不会受困于自己的时代

——浅谈文人画精神的延续与当代艺术生态创新

  作者: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宋臻

  2017年11月18日至22日,中国艺术新视界国家艺术基金作品巡展在宁波帮博物馆举行。这是整个巡展的第十七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巡展的首站。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东方始发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传统与现代气息在这里相得益彰。当前,正在加紧建设“国际港口名城,东方文明之都”。

  宁波站的展览遴选了国家艺术基金2014、2015年资助的国画、书法、漆画、工艺美术、油画、水彩水粉画、版画和摄影8个艺术作品中的百余件佳作进行展出,受到当地观众、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宁波帮博物馆地处宁波北高教园区,周围有多所艺术院校,他们还组织了专门的学生观展活动。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教授盛赞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滚动资助项目对推动中青年艺术家在国家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大意义,建议应该关注青年艺术家们的独特创造性,进行更加广泛的挖掘和深入的培养。

  宁波历史上文化名家辈出,近代中国以来,就涌现出以沙孟海、潘天寿为代表的书画名家。作为对宁波独特人文历史的致敬,本次展览期间,还邀请多位专家召开了关于“文人画精神的延续与当代艺术生态创新”的主题研讨会。我本无发言任务,但前几天带女儿来看展览,她的表现倒令我有些意外:很认真地看,还拿出手机拍,自己的手机没电了,还借我的手机拍。女儿是个初一学生,也学画漫画。平时看展览,很少见她有这么大热情的。我就问她,哪些作品吸引你?为什么?她带我到一组叫《手机围城》的作品前,说她非常感兴趣,还专门给我看手机拍下来的图片。她说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样子吗?这画反映的是我们现代社会的状况。你看那中间色彩鲜亮的女生和周边灰色的人群,强烈的反差,鲜明的对比。我没想到一个初中生已经有了这样的思考。其实我自己看了也很受启发。

  由这段趣事想到我们这次研讨的主题关键词:文人画精神和当代艺术生态。我从展览的作品中看到了当下青年艺术家们至少在思考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艺术如何表现当下人的精神状态;而是艺术如何呈现不同时代的变迁。三是如何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激活。

  有人问我,我们的时代还有文人吗?我想了很久,给予了肯定的答案。我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人,因为如果没有文人,也就不会有人去描绘、去记录自己的时代理想、人生信念。这样的人,或许不在数量多少,而在意志有多坚定。诚然,按照传统上的定义,我们时代确实已经没有历史意义上的文人了,也没有了历史意义上的文人画,但这不等于文人精神也断流了。文人精神不断流,那么新的时代就会产生新时代的文人画,这种赋予不是外形层面的,而是源自文化自觉之后的文化自信。

  我们不妨进一步追问,什么是文人精神?文人精神与当代艺术生态的关系何在?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的文人精神离不开家国情怀,离不开修齐治平。文人面对世界,总是先在的抱定改造世界的勇气与梦想,至于他们以何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不重要。这个道理套用到艺术上,其实是一回事。当代绘画艺术,倘若继承了文人画精神,便就成了当代的文人画。譬如宁波文人的典型代表王阳明,他是明朝人,和宋朝的朱熹有不同的哲学立场,但我们既认同朱熹是文人,也认同王阳明是文人,为什么?秘密就在于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文人精神的不同理解,但文人精神本身却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这个道理不说清楚,文人画精神必然是已经死去了。

  沙孟海先生在谈及书法史上的若干问题时曾经说过“怀素、吴昌硕两人时代相距一千多年,他们自述学书经验,完全一样。他们何尝为创新而创新,只是功夫到家,自然而然,神明变化,幻出新风格来。……推而大之,唐朝人离不开唐朝的风格,宋朝人离不开宋朝的风格,这是时代风格。中国人离不开中国的风格,日本人离不开日本的风格,这是民族风格。今天,大家都注意创造新风格问题。”沙老这段话,其实是对这个研讨主题的点题之语。丢开传统,不可能从空中掉下一个风格来。真正的文人,也必然不会受困于自己所在的时代,而是要为时代面临的问题找出一条新路来。我们时代的真艺术,自然会自觉继承传统文人画精神,具体形式如何,倒在其次了。这种精神一旦被继承下来,创新,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又譬如潘天寿先生, 看似“深刻的保守”中,孕育着“深刻的创新”。他曾深有体会地说:画事“以奇取胜,须先有奇异之秉赋,奇异之怀抱,奇异之学养,奇异之环境,然后能启发奇异而成其奇异……而奇中能见其不奇,平中能见其不平,则大家矣”。(宋臻)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