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本草中华》:药物志里的中国智慧

2018-01-11 16:28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1-11 16:28:00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浙江师范大学华人华侨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张凯滨

  《本草中华》将神秘而富于灵性的中医药世界转述为一个个可被人感知的温暖、治愈的幸福故事,充分彰显了“疗愈生命的中国智慧”

《本草中华》:药物志里的中国智慧

  中医药文化是一种自然、社会和文化互动的人本象征产物,即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又包含了某些人文科学的属性。历经千百年的传承变化,治病救人流传至今,中医药文化仍是活的经典。由云集将来独家制作的6集纪录片《本草中华》,延续了姊妹篇《本草中国》的口碑和人气,融汇贯通药学、医学、植物学、历史学以及民俗学的知识,以诗意的文学语言和影像纪实的视听画面,描绘本草生长的自然生态,陈述本草的科学药用功能,融入采药人与制药人的个体叙事,进而淬炼出一个个以本草为中心的中国故事,生动演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医者仁心的精神传承,将我们祖先的生存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本草中华》是当下中国纪录片“文化转向”集体征候下的时代产物。在全球化的浪潮里,技术标准的同一性与文化身份的差异性是一种显在的悖论。每个深度介入全球化进程的国家都几乎都面临着国民身份焦虑的问题,这是呼唤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与社会语境。纪录片《本草中华》正是以中医药为引探寻中华传统文明,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里,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找寻传统与现代衔接的逻辑,回应身份与文化自信的这一现实命题。

  这是一部视听化的药物志,它将传统医药里蕴含的抽象的生命哲学与生存智慧转化为具象的本草生长生态、采药之行、制药之功,其叙事结构兼容传统药典里的药理陈述与药人生命故事的情感铺陈,在自由的本草生长的地理空间位移之中,拼接连缀起当地药人的言行与追索。纪录片以本草为线,药人为纲,聚焦“发现”与“传承”两大主题,向人们解释本草中国“天人合一,至臻至善”的境界。

  翻山越岭,辨识百草。电视镜头穿越内陆腹地、森林深处、戈壁荒漠和大河大海,地理空间的转换,讲述的是中医药古法炮制的时间故事。这是一趟“发现传统”的旅程,古法制药的视听叙事,展示的是当地药人与山川河流互动的地方知识,农耕社会里人的社会行动与时间节律同步协调的时间意识,人与本草的故事透视着中国传统的生态学思想,生动诠释着道法自然的老庄哲学。西藏那曲采集冬虫夏草的藏族孩子,将挖到虫草的草皮回填覆盖;吉林集安采参人的祭拜山神仪式并将参籽埋回参坑里;辽东半岛捕参人只留下生长5年以上的海参,其余的放生回海;乌兰布和沙漠采集肉苁蓉的蒙古族夫妻要在第一时间回填沙土,以免阳光暴晒梭梭林的根部……这些采药人保护产药之地的细节都述说着人与自然相伴的生息之道。

  古法制药则在阐释中药里的时间哲学——等待,这对长期处于“加速”状时间结构中的现代人而言,显得陌生却珍贵。福建上杭乌梅的熏制,连续48小时,人不离梅;西瓜霜是西瓜与芒硝的奇遇之果,但这味“吹药”要等上七天结晶而成;少林寺熬膏师父与四川青城山制曲人在采药时都讲究季节时令;南京老药工的十全大补方是历经72小时熬制的膏方……古法制药是一场天地人的对话,医者仁心,夜以继日,一生的光阴与一味本草相伴。好药诞生于时间的襁褓之中,正如《功夫》一集所言,本草最好的功夫不是一招一式,而是一心一意;凭赤子之心,循自然之法,以光阴铸药。

  以药为用,心手相传。人类社会因传承而产生历史,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如果说“发现”是回望过去,那么“传承”则指向未来。由此,在《本草中华》的每一集都有“传承”的隐喻。宁夏中宁子承父业的种植枸杞的农民,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种植甘草的父女,福建厦门“五谷为养”制作麦芽糖的母子,江苏南通王氏保赤丸制药厂里的师徒,以及湖北蕲春古法制作艾绒与艾条的爷孙,通过建构代际关系间以老带新,教育、传承的行为意向,意图说明中医药文化在当下的延续性,亦可解读为传统智慧的赓续。

  就技术而言,唯美的画面,明快的剪辑,《本草中华》的镜头语言年轻化而有感染力。借助纪录片在细节表达与情感传递上的优势,它将神秘而富于灵性的中医药世界转述为一个个可被人感知的温暖、治愈的幸福故事,充分彰显了“疗愈生命的中国智慧”。片中,中医药种植、获取、炼制的代际传承故事娓娓道来,兼具科普的知识性与故事的情感性,整个纪录片的风格恰似本草本身,静水流深,沧笙踏歌。(张凯滨)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