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对好表演的思考不该止步于综艺

对好表演的思考不该止步于综艺

2018-02-06 11:05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熊彦

  演技类综艺,因对明星和经典影视资源的过度消费,对表演的扁平化考量,以及对行业弊端的回避,能坐拥一时热度,却难以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优秀演员扎实的功力,本该发挥在戏剧作品中,而不是被拆散了公开展览,仅作为娱乐的一剂佐料

对好表演的思考不该止步于综艺

  最近,以演技为要素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争相把抽象的演技解剖给观众看:《谢天谢地,你来啦》使参演嘉宾在没有剧本、台词、背景介绍的情况下,经由一扇门进入未知场景中即兴表演,途中设置各种高难度挑战,以测试演员的急智反应和表演功底;《演员的诞生》办起了表演比赛,安排多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经典影视桥段并互相PK,由评委和观众投票决定谁去谁留;《声临其境》将演员的皮相剥离开,只追求声音的极致,每期邀请四组台词功底深厚或声音动听的演员,现场对经典影视片段进行配音,并搭档年轻演员进行舞台剧配音创作;《表演者言》走严肃访谈路线,每期请来一些公认的实力派演员,就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话题包括求实、筋骨、温度、融合等,主要交流自己体悟生活、记忆台词、创作人物等方面的体会。

  诸如此类的节目,有的因为刻意剪辑和后台操作,引发网民的口诛笔伐;有的凭借老戏骨贡献演技拉高了节目档次,唤醒了观众对经典的敬意;有的以即兴剧情激发出高手的机智表现,展现了演员的深厚积累。最终,引发了一场关于演技的全民大讨论。萧伯纳曾说过,一切职业都是针对外行的阴谋。作为表演的外行,观众曾经觉得“演技”二字玄而又玄、难以评判:演技是怎么一回事,有没有高低之分?评价演技应该遵循怎样的标准?今天,演技被搬到了电视上,在各种清晰简化的评测标准下,变成了一个可控的指标。至此,人人拿起放大镜检视表演的时代到来了。

  近两年,国内制作上映了不少“鲜肉”“小花”等流量明星参演的作品,“天价片酬”“数字小姐”“抠图演员”“滥用替身”不断冲刷着观众对影视制作、演员表演的认知底线。愤怒的观众开始痛批影视行业的不良风气,对好演技的渴望达到了顶点。特别是在电影领域,“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逐渐失灵。小鲜肉扎堆的《爵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鲛珠传》不仅口碑持续走低,票房也远低于预期。审美上不堪其扰的观众们,拒绝再为流量面瘫的车祸演出以及空洞粗糙的剧情买单,而越来越呼唤有演技的好演员、有价值的好作品。

  遗憾的是,在颜值、话题胜于演技的市场环境下,很多戏好但商业价值不足的演员,往往得不到资方青睐,最终在流量面前败下阵来;而坐拥资源的年轻偶像们,尝到了热度的甜头,宁愿花时间制造话题、博取关注,却惟独没有耐心磨砺演技。在这样的背景下,演技类综艺瞄准了流量与演技对立的行业痛点,发出了影视行业端正态度的信号,引导观众通过批评缺乏演技的明星,来发泄积蓄已久的情绪,可谓适逢其时,自然容易收获高共鸣与高关注。但问题是,这类综艺是否可以作为正本清源的武器,完成拯救演员演技、促成影视行业价值回归的目标呢?这恐怕就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首先,演技在其中只是一张精致皮相。作为娱乐节目,它们对演技的探讨大都是点到为止,关注的是好不好看、是否有观赏性、是否有所谓的综艺感。例如,有的节目刻意制造突发状况刁难演员,再跟拍其反应;利用剪辑呈现局部真实,安排脚本触发嘉宾间的冲突;操纵比拼结果,使表演与成绩形成反差,设计痕迹太过明显;请部分评委点评时作惊人之语,引发争议;设置插科打诨的鸡肋环节给时长注水,等等。节目组追求效果的小动作,削弱了观众对演技的关注,反将周边八卦炒得风生水起。由此可见,在演技类综艺中,切磋演技不是重点,娱乐才是最终目的。

  其次,更在乎“技”而非“质”。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谈到,电视的倾向影响着公众对于所有话题的理解。大众对演技鉴赏的判断自然难以避嫌。我们知道,演技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可大致从形体、表情和台词三方面考察,但又不局限于此。综艺节目以竞赛形式将演技简单化、扁平化呈现,造成了许多问题。例如,观众在竞演中最容易把握的,是演员表演与原作间的相似度,希望表演的还原度高,符合心中对经典的期待。这样的表演大赛,往往有浓重的模仿色彩。

  再如,为迎合观众对视觉快感的需求,就像歌唱比赛飙高音、杂技比赛拿大顶一样,表演比赛也充斥着流泪嘶吼齐上阵的激烈戏码。节目组偏爱改编戏剧冲突强烈、泪点爆发点密集的剧本,要求演员在浓缩的15分钟内,将原作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跌宕情节全演个遍。于是,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轮番上阵,不管其走向是否有违故事语境和人物情感逻辑。为得到观众票数,表演就得不求精准但求极致,给人以最大的情感冲击。配音比赛的选手,同样要在短时间内,连续配上两三个音色、性情差异极大的人物,重现情绪最饱满、情节最极致的影视片段,以期给观众直观、强烈的视听震撼。这些强情绪、强技巧的展示,更像是业务精英们的一套炫技演出。

  对演技的如许考察,显然是过于套路化了。换言之,只停留在“技”阶段,而极少涉及背后“质”的层级,距熟练运用技术而不拘泥于技术、“道艺合一”的境界远矣,和宋丹丹描述的“你用真心演给我,我用真心看你”的观演互动还有不小差距。

  最后,综艺节目的沙里淘金,让不少好演员走进了大众视野,但我们对好作品的期待,并没有乐观很多。综艺节目试图建立一种价值秩序:演员不是娱乐的代名词,对他们的评价必须回归演技本身,靠业务水平分高下。于是老戏骨在节目中大秀台词功底,实力派演员在舞台上一秒入戏、收放自如,影帝影后们在访谈中重提初心和职业荣誉感。不少观众觉得自己重新发现了不少高手,但对他们塑造过的角色却印象寥寥。

  在《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中,有一句掷地有声的箴言,“靠作品说话”。毋庸置疑,演员的功力至关重要,但一部影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其实与制作生态链上的每个环节都息息相关。好的演技,在故事、摄影、后期等因素完美配合的一出好戏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光彩。近几年,国内影视行业制作环境日臻成熟,早已不缺资金、技术和好演员,但能禁得起时间考验的好作品却不多。唯市场马首是瞻的风气,体现在演员之外的多个方面。知名编剧宋方金曾多次炮轰影视行业种种怪象:编剧没有话语权,智力成果不受保护,常被赶鸭子上架,一边拍一边写;原创剧本在网络文学大IP的倾轧下难以生存,很多影视公司只买爆款网文的名字,制作时又抛弃故事另起炉灶;项目将大部分预算砸在大牌明星上,大幅度压低制作成本、缩短拍摄周期;制作方把打磨内容的精力花在购买宣发数据上,“三假一真”(假收视率、假点击率、假票房、真水军)成为惯用伎俩。这些问题同演技一样,值得被拿出来讨论并获得切实解决。

  演技类综艺,促使业内和大众重新看待演技,做出了为演员正名的有益尝试,可谓别具一格。但此类节目,因对明星和经典影视资源的过度消费,对表演的扁平化考量,以及对行业弊端的回避,或许难以负担起促进影视制作良好发展的重任。能坐拥一时热度,却难以保持长久的生命力。看到优秀的演员们在节目中尽情施展演技、大开各种技能点,笔者在鼓掌之余也不禁惋惜:他们扎实的功力,本该发挥在优秀的戏剧作品中,而不是被拆散了公开展览,仅作为娱乐的一剂佐料。

  (作者熊彦系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李姝昱]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