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 闫伟
热衷于以偶像和爱情哗众取宠的都市剧,需要主动反思和改变,早日走出创作藩篱。即便在探索过程中有些坎坷和舛误,相信多数观众也会怀着包容之心,为这份求新的勇气鼓与呼
《谈判官》由刘一志执导,费慧君、李晓亮编剧,杨幂、黄子韬主演,讲述了高级谈判官童薇与美国一个华人世家继承人谢晓飞因缘相识相爱的故事,于2018年2月4日首播。
近期,《恋爱先生》《谈判官》《一路繁花相送》等几部都市情感剧接连播出,在粉丝的推动下,于各类社交媒体上形成刷屏之势,舆论热度持续不减。客观来说,在异域风情的展示、精致画质的营造以及某些人设和表演方面,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但笔者在充满兴致地追看几集之后,失望地发现:主题和表达,都难有令人惊喜的突破和亮点。
不知从何时起,都市剧开始把“偶像+爱情”作为一种固定创作模式,每每用当红的流量明星吸引眼球,用唯美、狗血或温吞的悬浮式爱情,为年轻观众打造充满幻梦感的憧憬。这类剧,更像是“轻浅之作”,看起来光鲜亮丽、清新时尚,但常常题材很轻,对社会和人性的介入很浅。就连最擅长的家、温情、真善美等主题,许多剧在表达时也只是浮光掠影、图解话题,从中很难看到角色内心深邃动人、与观众生命体验有契合度的微妙活动。强硬贴上的励志、真爱等标签,显得牵强而疲软。戏剧性转折,基本靠突发事件而不靠人性力量的驱动;痛点和泪点的设置,一味依赖廉价的爱情桥段。换言之,能养眼的很多,能入心的太少。
这些年,我国都市剧的生产和播出量不可谓不大,但理性来看,在精神层面还不够“大”。无论是细分的家庭剧、行业剧还是青春剧,总喜欢把爱情纠葛作为主线索,似乎离开爱情便不会讲故事了。如此一来,都市剧整体呈现出一种泛情化的油腻感。退一步而言,倘若把情爱故事编造得有匠心、表达得有创新,也可以让观众欣然接受。但遗憾的是,大部分作品套路化明显,似乎总也绕不开出轨、小三、多角恋等话题,甚至在人物感情萌动时便让观众一眼看穿了结局。
事实上,都市生活五光十色,人情人性各有千秋,能够与观众产生心灵共振的远不止爱情,亲情、友情同样值得抒写和歌颂,创作者切莫一叶障目。除此之外,有些存在于人性层面的孤独、困顿、彷徨、挣扎,以及对于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对于生命的思索与拷问,完全可以通过巧妙的构思,编织进现代都市的百态生活中。这些看似抽象的命题,如果能够在具象化的角色中得以艺术地呈现,那么,它们与观众的共鸣效应将远超那些蹩脚而俗套的情爱故事。举个例子,去年在中国大热的都市题材美剧《我们这一天》,虽然也不乏恋爱元素,但最打动心灵的是人与人之间那些真实、温暖、微妙、深邃的情感流动。这,或许能够为国产都市剧带来一些启示。
可以想象,以当下多数都市剧的情节构造水准,如果没有人气明星的加盟,将会在竞争激烈的收视市场上胜算几何?不少创作生产者,习惯于把作品成败压在个别演员的粉丝号召力上,无视其他薄弱的创作环节,孤注一掷。这就造成了一种“怪现象”:主角的演技遭到配角碾压,众戏骨为新晋演员做陪衬,仿佛用一堆石头托着几根鸡毛,令人唏嘘。首先,这是一种存在巨大或然性的高风险行为;其次,即便凭此赚得高收视率,也并非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使然,而只是充斥着泡沫的虚假繁荣。
说到底,都市剧的这些创作瓶颈,还是源于唯收视率、唯点击率的眼球经济所催生的迎合心态。一味俯就所谓的年轻化观赏趣味,便很容易走入认知误区。相反,当年的《士兵突击》,今天看来几乎没有卖点和噱头,甚至没有女演员、没有恋爱情节,只是把“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内核表现得生动而通透,从而引得许多观众包括年轻观众真心为之着迷、为之叫好。年代虽已改变,但人性不变、心理结构不变、电视剧的艺术规律不变。热衷于以偶像和爱情哗众取宠的都市剧,需要主动反思和改变,早日走出创作藩篱。即便在探索过程中有些坎坷和舛误,相信多数观众也会怀着包容之心,为这份求新的勇气鼓与呼!(闫伟)
[责编:李姝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