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缅怀饶宗颐:大师已去 精神何承

2018-02-13 16:37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2-13 16:37:33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刘冰雅

  作者: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衡正安

  2018年2月6日,一代“通儒”饶宗颐先生在香港辞世,享年101岁。这是世界汉学界的重大损失。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屡遭厄运,像饶宗颐这样的大师可谓硕果仅存。然而,很多人是以饶先生的离世而知晓其存在。

缅怀饶宗颐:大师已去 精神何承

  饶宗颐,著名国学大师,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名誉教授,西泠印社社长。其学问几乎涵盖国学的各个方面,且都取得显著成就。

  2015年12月,笔者有幸参加饶宗颐先生百年华诞及学术研讨会。饶先生精神矍铄、目光如炬的形象犹在眼前。时隔三载,先生谢世而去,不禁感慨良多。

  饶先生之学集数十个领域于一身,且均有所创建,乃一代奇人,堪称“通儒”实不言过。弘扬先生之学,回顾先生治学经历,总结先生学术成就,当属必要。然窃以为当下最有意义且最要紧的,是研究饶先生作为文化坐标带给当下的思考。而对大师已去,精神何续的探讨,当是对饶先生最好的追思与缅怀。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世人皆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毋庸讳言,对照饶先生之镜于我们有诸多启迪,简言之有三:一是应回归中华文化发展之路向,以“整体思维”为核心;二是树立文化自信,以传统文化为根;三是复兴中华文化,努力培养出更多文化巨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笔者以为,其核心关钥是缺少“整体思维”方式。所谓“整体思维”就是打通各专业之间的壁垒,相互生发,整体推进,考证与义理并进,以“整体思维”统领各学问的关系。多年来,我国的学科设置分类过细、过窄,直接导致了有专家、无大家,有人才、无通才等现实问题。人才要有“整体思维”,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饶先生学术成就的取得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实践,他以目录学为经、哲学为纬、文字学为基,俯视群经、融汇九流、知行合一。他精通六种文字,于上古、殷墟、礼乐、金石、考古、文字、哲学、书画、诗词等均有所建树,学术研究有50余项着人先鞭。出版专著70余部,论文900余篇,诗文创作集20余种……如此,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也得以被世界汉学界尊称为大师。

  2001年,饶先生曾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预期:21世纪中国将迈入“文艺复兴”的新时代。而今,马上要迈入新世纪第三个十年,我们对此更加信心满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复兴,复兴的文化一定是以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融合“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化、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文化,以及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优点于一身的内容。诚然,我们也曾走过一些弯路,到今天我们才算真正回归到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到没有传统文化这个根基,一切的文化大厦都只是建立在沙漠之上,终将倒塌倾覆。此外,我们还要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和广博的胸怀,正如饶先生所倡导的“东学西渐”的文化抱负和理想,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钱学森曾经有世纪之问: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这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课题。文化复兴当以出现一批大师级的人物为重要标志,大师们所创作出的经典作品是这个时代文化高峰的尺度。考察中外文化历史概莫能外,大师及其创作出的作品,将深刻影响并推动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融合。饶先生的存在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使香港文化沙漠变为绿洲,也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尊重。

  其实,对于饶先生的故去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振兴充满希望。虽然,我们的文化在近百年来惨遭厄运、几近毁灭,但学术精神依然存在,正所谓: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只要中华民族学术道统还在,中华文化的香火就不会断,文化就能振兴,大师就会出现。(衡正安)

[责任编辑:刘冰雅]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