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守艺术初心,不断推陈出新

2018-02-14 09:59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2-14 09:59:17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康慧珍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刘波

  当前,文化领域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乱象丛生的背后,是文化认知的缺失。这种缺失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文化工作者自身,对所从事事业的规律认知和价值持守不够;另一方面,受众在文化认知方面,缺乏必要的文化修养和鉴别能力。

  一个产业的背后,首先要有一个坚实的事业作为基础支撑,产业和事业不能混为一谈。对从业者来说,要掌握事业规律并能耐得住寂寞,切忌急功近利。以画家为例,画家的职业担当是守护艺术的纯净,对于前辈大师的作品有足够深入的体察和探究,同时对自己的感受有足够清晰的认知和挖掘。此外,还要有充分的时间和毅力锤炼艺术语言。这个过程是无疑是复杂和漫长的,不仅需要专注与执着,还要对画家这个职业葆有神圣感。画家需要做的,是努力把画画好。至于如何卖画,那应该是市场运作者的事。目前的现象是,很多画家耐不住寂寞,躬身进入书画市场,参与书画买卖,既干扰了市场,更搅扰了心灵。

  急功近利的绘画,和真正的艺术南辕北辙。这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因袭。抄抄前人、今人一鳞半爪,拾人牙慧然后自我标榜,根本不具备一个大艺术家所应该有的深厚底蕴和清新气息。前人既有的创造,往往是经过了无数积累、扬弃、蜕变后,保留下来的精华。绚烂之极复归平淡,这个过程的心路历程和取舍智慧,最终都反映在相应的艺术样式中,其中微妙虽父兄不可相传。所谓大匠可以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巧”需要经年累月的沉淀和磨砺,所谓“取其精华”,是一种理想的追求。现实中不经过锤炼,一个“取”字谈何容易?但浮躁的后来者,往往只看到结果,没有前人艰辛探索的感受,徒以形似,不见精微。二是胡来,以所谓的“无知者无畏”之态,抛弃古今中外一切人类创造,奋私智而不师古。这样的艺术,根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书画鉴定的问题,同样复杂而精深。即便是收藏在国家级博物馆的广为人知的作品,对其认知,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建国之初,亟待建立博物馆,新成立的鉴定小组奔走各地,鉴定海量的书画作品。一方面,各地收藏的书画作品来源复杂、数量巨大,加之鉴定小组的专家本身也各有短长,这种情况下产生的鉴定结论不是一锤定音、不可质疑的。另一方面,古代书画的成分本身相当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所以,笼统地将前辈鉴定结论全盘接受的观念是不科学的。然而,如果想在前辈基础上向前推进,需要丰沛的学养、灵活的视角,还需要更先进的科技手段,主观臆断是不负责任的。一个草率的鉴定结论,会给研究者留下一个伪证,或者给临摹者留下一张伪作,在此基础上的研究和学习都会误入歧途。

  行业之所以越来越浮躁,社会的力量也扮演了推手。企业为了追逐利益而不惜盲目追捧,媒体也为了博得眼球而肆意炒作。急功近利是由于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企业关注文化,和文化联姻,建设企业文化、树立品牌,世界上不乏成功的例证。但仅通过炒作艺术品来提高关注度,不会持久。企业和艺术之间缺少文化上的声气相求,一次性的炒作也许能曝光一时,却无法支撑长久的企业价值,更难以形成企业文化,不能与企业的终极目标相融。这样的行为,除了投资、投机之外,并没有更多的意义。

  其实,与艺术家一样,“敬业”永远是从业者在风云中立定精神的不二法门。能够“敬业”,包含着对“初心”的坚守,对于自己理想的执著。任何一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要经历量的积累和质的蜕变。艺术家探索艺术语言,如同科学家创造发明、企业家创新产品,需要对情感的敏锐把握、对时代的深切感知,以及在失败中的坚持和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这一过程,是事业的探索和开拓,更是人格的历练和完善。一个大艺术的养成,如同一个大品牌的确立,需要的正是“诚外无物”。

  对于中国画而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遗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是当代建设新时代文化软实力的最大资源。有前辈殚精竭虑的积累、思考与创造,我们正可在此基础上开拓进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这方面,故宫推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堪称典范。其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和节目制作的品质以及传播手段都给人全新的体验: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进入紫禁城,把故宫宝藏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节目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故宫的文物珍品以及那些在一线默默坚守的工匠精神。在此基础上,传播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以期更加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和生活节奏。再如前些年推送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全球范围引起巨大反响,核心竞争力在于中餐无与伦比的魅力,以及现代传媒手段的成功嫁接。

  当代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一道风景,举世瞩目。许多文化事业的开展和梳理恰逢其时,故奋斗在文化事业上的从业人员,应该抓紧大好时机不断充实自己,吸纳古今中外的学术成果,推陈出新,有所建树。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形式,从文化产品的生成和产出来看,有一般商品的属性,更有自身的特性。因此,应慎用“打造”这样的概念,因为文化产品的产出主体——人才的出现,是无法预期的,能做的就是提供足够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文化和人才的尊重。尊重人才,才有文化繁荣,进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华民族生长繁衍于这片土地,积累了宝贵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财富,只有温故而知新,才能更好地探索新时代发展之道,建功立业。(刘波)

[责任编辑:康慧珍]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