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思索的愉悦中感悟历史

2018-04-12 17:48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4-12 17:48:50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在思索的愉悦中感悟历史

——在话剧《北京法源寺》专家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思索的愉悦中感悟历史

  廖向红(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

  由衷地喜爱话剧《北京法源寺》。作品信息量大,充满智慧的台词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让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吸收状态,让人在思索的愉悦中感悟历史。编剧、导演田沁鑫专业功底扎实,且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在文学、戏曲、话剧等方面都有一定造诣。在话剧《北京法源寺》的创作过程中,编剧、导演田沁鑫付出了诸多心血,功不可没。

  话剧《北京法源寺》有着叙述体戏剧的风格,在时空处理上遵循了写意的美学原则,追求灵动、简约。戏剧结构和时空变化自由而迅捷,看戏过程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就像是一场头脑风暴。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群像系统让人印象深刻。全剧角色众多,且没有相对集中的戏剧场面来展现每个人物,有些只有短促的段落,甚至只有只言片语,但都让人记住了。例如李鸿章、恭亲王等,虽然戏份不多,但像人物速写一样,几笔就把形象鲜明地勾勒了出来。对慈禧太后的解读和塑造,让我们扭转了以往的刻板印象,从人性角度对她有了新的认识,理解了她的苦衷和不易。奚美娟老师扮演的慈禧,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让人过目不忘。光绪皇帝的智慧和抱负,也让人惊讶和感动。还有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人物形象,也塑造得很成功。

  我们一直在研究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包括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表演时跳进跳出、若即若离,以及演员在表演时对角色的评价意识等。如何让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对角色保持一种评价意识?话剧《北京法源寺》,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案例。看得出,剧中很多演员,都对角色持有鲜明的评价意识。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话剧《北京法源寺》未来如何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希望在保留原来的戏剧结构和风格的基础上,多多关注和研究观众的审美体验。个人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首先,在叙述体结构的基础上,开掘和强化戏剧性,把重点段落和关键时刻的戏适当展开。而解释性、交代性的台词,例如解释佛法的台词,希望加以删节、提炼。

  其次,关于话筒的使用方式,叙述体戏剧的人物说话和角色转换,是否一定要用话筒作为媒介?

  最后,在全剧的整体风格下,袁世凯等一些角色希望不要脸谱化地处理,而是让观众自己去评价和思考。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