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破处立新 向乱里寻真

2018-04-20 14:26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2018-04-20 14:26:04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作者:责任编辑:李姝昱

  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俊蕾

  在舞台上流行零度表演,让演员克制哭笑,不流露一丝感情的欧化风气里;在虚无化表现历史比较常见,各种架空朝代、无厘头穿越充斥荧屏和舞台的时候,由田沁鑫编剧、导演的话剧《北京法源寺》,成为一股清流。两年多来,话剧《北京法源寺》在北京、上海、香港、台湾等地的成功连演,犹如一场机变、一项异数,透露出当代文艺创作未曾中断的民族文化关切与严肃历史观。

在破处立新 向乱里寻真

  话剧《北京法源寺》截取的历史段落是戊戌变法时期——民国的先声尚未到来,晚清的丧钟已然敲响。剧本改编自近代史学者李敖的同名小说,内容线索庞杂且出场人物众多。在话剧历史研究中,戊戌变法一直是言人人殊的复杂事件。具体到舞台表现上,导演田沁鑫放弃简单的历史进化论和线性历史观,改用“在破处立新”的形式技法,以及“向乱里寻真”的复杂历史观。她用创新化的舞台表演观念,东方式地、象形式地表现大历史、大事件中的风云、诡谲和变幻,既在主干叙事中激昂起奔腾的气势,又在间歇中时时凝出禅定的风姿。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曾评价说,田沁鑫的戏具有一种“清楚的、饱满的、特别有冲击力”的戏剧语言和戏剧形式感,里面“永远是一种极端相遇,马上要炸掉要撕裂”。这种现代化戏剧语言的“炸裂感”,于话剧《北京法源寺》中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在舞台形式语言与剧作内容展现的结合上,也显得更加圆融纯熟。

  只见传统的四方纵深舞台上,始终左右分立两只话筒,与后景排列的椅子一起,型构出戊戌期间立场各异、观点矛盾的不同人群。恭亲王与康有为各踞一端时,舞台上的历史形势是保守与改良;康有为和谭嗣同分立左右时,又陡然切换为改良的变法和激进的变法;而当变法深陷僵局困境,话筒两边分立的英雄谭嗣同和千古罪人袁世凯,竟然在迥异的心绪中脱口而出完全相同的字句——“我像一个女人一样,深深地爱着大清!”文官与武将,两人的家世背景和庙堂身份都不相同;一信佛一崇儒,信仰各异;英雄杀身成仁,大盗窃国称帝,历史取舍相差何止千里?如此殊异的两人,在大事件中有了宿命般的相遇,并在同一句台词的碰撞中,于舞台上激起万千气象,生发出如同难解历史一般的乱象迷离。

在破处立新 向乱里寻真

  对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描述道:话剧《北京法源寺》从大幕拉开就是天地玄黄的大气象,像一个深邃莫测的黑洞,观众随着演员的表演步步惊心地进入剧情内核。窃以为,这个舞台上的“黑洞”,正是形式上的“乱”之显现。它不等于潦草,并非因为表现力低而失却章法,更不是只图形式新鲜而胡乱进行的破坏或堆砌。它极具活力和动感,本身就是新创的一种,特别能够应合历史剧作的多维情景,也集中体现了复杂历史境遇中的多重相遇。

  仍然以舞台上的椅子为例。左右对排,来表现面对变法的新旧两派。袁世凯在两列座椅间游走,凝练地表现出机会主义者的骑墙两面派属性。后来,椅子蛇形陈列在光绪回宫路上,不着一言就让观众体知到,这位清帝在变法道路上所经历的重重险阻。而在动态一面,群众演员把椅子高高举过头顶,大幅度地翻腾舞动,配合传统戏曲乐声的铿锵尖利,抽象却非常传神地表现出历史上变法推进时的流血冲突。“戊戌六君子”在椅子上一时坐下、一时立起的动作设计,则又以一当十、言简意赅地传达出复杂情势下的种种胶着力量,以及人物内心的真实焦虑乃至颤栗、恐惧,从而并置出一种复杂的历史情态。

  文化的新生,往往是“不破不立”。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对此早有精彩预言。处于文化实践前沿的话剧《北京法源寺》,正是站在严肃观照民族历史复杂性的基础上,切实践行着“在破处立新,向乱里寻真”的艺术观念,值得肯定与学习。(杨俊蕾)

[责任编辑:李姝昱]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