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以油画表现厚重的中华文化

以油画表现厚重的中华文化

2018-05-28 13:08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以油画表现厚重的中华文化

——访青年艺术家边小强

  《月溯他乡》《古港春色》《醉花荫》《佤族文化》《版纳秘境》……从名称到内容,都洋溢着动人的诗意、热烈的情感。边小强的风景油画,被业界评价为“既有中国山水的意境,又不失西方美学的趣味。”其中,《佤族文化》系列包括《春之祭》《佤族与牛》《格瑞月的夜》等,将产生于高山、充满了灵性的佤族文化表现得生动感人,将视觉审美与文化精神进行了深度融合,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2016年度滚动资助项目。作品对生命本体的歌颂,发人深思;对天人关系的解读,耐人寻味。

以油画表现厚重的中华文化

边小强近照

  这种创新意识、文化情怀,在边小强的艺术创作中一以贯之,并在油画《大禹治水》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油画《大禹治水》主题集中、内容充实、想象丰富,让古老传说变得具体可感,让民族精神有了鲜活载体,获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作为一位青年艺术家,在短短几年内,两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边小强无疑是幸运的。“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幸运背后,是厚积薄发,是勤学苦练。

  1978年,边小强出生于山西运城。运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大禹从鲧的失败中汲取教训,采取变堵为疏的策略,积极疏通河道、开导川流,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在中国人心中崇高而神圣。“画这个题材,一直是我的愿望,酝酿了很多年。”边小强表示,希望用绘画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讴歌华夏先民的勤劳与智慧。2003年,他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油画专业。之后,又到首都师范大学进修。美术科班出身的他,擅长油画、水彩,对水墨、版画也颇有研究。在写生的基础上,他不断进行生活和美的积累,并注重理论总结和提炼。

  2009年,边小强开始构思创作布面油画《大禹治水》。为了画好这个题材,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资料。例如“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吕氏春秋》),“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淮南子》),“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华阳国志》),等等。阅读过程中,这些片段逐渐连缀起来,构成了一幅“大禹治水”的完整画面,在边小强的脑海中铺展开来。公而忘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治水精神,深深感染了他。

以油画表现厚重的中华文化  

油画《大禹治水》,600cm×180cm

  那么,怎样把一个生动的故事浓缩到一幅画中,怎样以具体的形象来承载宏大的主题,怎样以油画技法来表现厚重的中华文化?边小强经过认真思考、反复论证,决定以治水现场来反映华夏先民面对洪水时的群体抗争。只见画面中,洪水泛滥,形势严峻。在大禹的指挥下,人们或排起长队运输劳动工具,或几人一组齐力打造治水器械。现场有条不紊、热火朝天。洪水的无情肆虐,与人们的不畏艰险,构成了两股相互抗争的力量。

  “在主动抗争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了与大自然的相处之道,领悟了天人关系的要义。可敬的华夏先民,把这一功绩让大禹来传承。个人认为,大禹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中华民族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外化表现。”边小强认为,对大禹治水这一神话传说的思考,不应局限于简单的英雄崇拜、图像描摹,而应由表及里,看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气节和精神。油画《大禹治水》采取宽幅式构图,以经典的玄黄二色为主,注重对油画造型语言的娴熟应用。画面充满张力,让人过目不忘。

  “感谢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让我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完成一直想做的中华文明创作项目工程。两次滚动资助,更是极大地提振了我的自信,鞭策我再接再厉、精益求精。艺无止境,今后我将继续奋斗,用好手中的画笔,以更好的作品回报祖国和人民!”边小强坦言。2017年“中国艺术新视界”在全国巡展,他一直在关注。在他看来,巡展意义重大,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有利于大家拓宽艺术视野、提高专业素养。“青年是艺术创作的生力军,是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根基。抓好青年艺术创作,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边小强表示。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采访整理)

[ 位置: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